最后的告别,最好的告别

作者: 凯文讲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6-07 16:28 被阅读0次

2020年6月5日,全国各个马拉松赛场上的传说——“抗癌跑者”贺明,带着无限的遗憾走了。他的百马之梦停留在了61场这个数字上。他用这个遗憾的数字完成了对生命的最后的告别,也是对生命最好的告别。

-1-生命里没有什么不可能

跑过马拉松的朋友都知道:要完成一个半程马拉松(约21公里),一般人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练习,每月跑量至少200公里、累计1000-1500公里的跑量,加上核心肌肉训练、跑步前后拉伸、赛前准备,一共至少需要500-700个小时的艰苦训练;完成一个全程马拉松(约42公里),则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每天2-3个小时的训练,累计1000-1500小时,跑量需要2000-2500公里的积累。而对于超级马拉松(50公里以上),其训练量就更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即使通过系统的训练,也很少有人能够成功完成挑战。马拉松这种运动对体力和精神的挑战都极为艰巨,没有坚定的决心和持久的训练,一般人很难完成。

而对于贺明这个抵抗力极弱的癌症晚期患者,而且还是肺癌病人,要参加对心肺要求极为严格的马拉松,这种挑战真地是超乎想象!

贺明在他肺癌晚期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马拉松的训练,在四年内完成了61场马拉松,累计跑量三万多公里。简单平均计算,就是每月600公里、每天20公里、一天也不间断,这绝对是个惊人的奇迹!要知道即使是一些专业的运动员,他们的跑量也没有贺明这么惊人。

贺明用他的奔跑向我们证明:“生命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2-我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绝望

这世上所有人都一样,都有权利也有能力在人生的各个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决心是否足够坚定。

当我们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相信自己时间还多、可能会长生不老,因此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并且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我们愿意享受,愿意挥霍,愿意懈怠,愿意等待。我们想做的事情太多,但真正下决心去做的事很少。

但只有当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聆听生命的倒数时,我们才会真正地去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才能明白自己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才会痛下决心去做那些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何明在朋友圈中说:

“有一天我被送进了医院,医生跟我说,肺癌晚期,还能活三个月。
我知道人都会死,就是没想到对我来得这么快。
就三个月,我能做点什么,我还有什么没完成的心愿,我都舍不得睡觉,我的时间变得太珍贵了。
直到有一天,我做出一个决定,我要在最后的日子,跑一百场马拉松。
都说我疯了,我自己知道,要么躺着死,要么站着活”。

当病痛甚至死亡出现时,开始我们会感到分外压抑、焦虑和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凭什么让我受这些苦”,我们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但是,只有这时我们才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我们再不能说“一切都很好,没有问题”或者“那是以后的事,现在不用担心”。我们不得不暂停下来想一想,痛苦是怎么回事,而人生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我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才会彻底改变。

在看马拉松比赛时,大部分观众注意的都是跑在前面的运动员,他们中大多数是黑人,步伐矫健、体态轻盈。下次请你注意观察一下马拉松赛道落后的选手,也就是那些全马成绩4、5小时以外的跑者,甚至是在关门时间还在努力前行的人,还有那些中途退赛满脸遗憾的选手。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为了比赛名次或者比赛成绩而奔跑。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精彩的故事。他们都面临过人生的绝望,想痛下决心改变些什么。他们中有独臂、有截肢人士,有癌症、有抑郁症患者,有曾经两三百斤的超重者、有曾经跑500米就气喘吁吁的人。但正因为他们绝望过、失去过,他们才能勇敢地站在马拉松的起点上,去面目狰狞、一瘸一拐地完成自己挖的坑、自己报的名。

原来,生活中的痛苦,并不是让我们去痛的,而是要我们从痛苦中想到解决痛苦的办法。

-3-生命的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如此紧张,天天996,日日压榨自己。可是我们所压榨出来的时间去做什么用了呢?用来“无聊”?用来“烦恼”?用来“比较”?用来“计划生涯”?用来计划怎么走向明日更忙碌的生活?

为什么仅仅存在,仅仅有住、有吃、安全地活着,对于我们是空洞而无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会觉得生命有价值?

贺明说:

“我为什么跑?
我不停地跑,只想没有尽头地跑。
有时跑得很慢,甚至不是跑,是走。
有时我到终点的时候,人都散了,
没有欢呼,也没有人在终点等我。
我为什么跑?
只有我疼的时候,精疲力尽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我还活着”。

因此生命意义的一个可能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只有不设限地去尝试,每天才能发现新的自己,每天才能发现生命的意义。

-4-死亡的含义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生老病死的进程永不可逆。因此死亡的含义就是“生命必定的最后一课、最后一题”。

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国王,还是车夫,是大亨,还是乞丐,地位与金钱都无法改变个体生命必死的事实。所有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题就是如何面对死神的召唤,恐惧、沮丧、忧伤是人之常情,再坚强、豁达的人在死神面前也无法高傲、从容起来。无论怎样纠结,我们还是需要迈过那一道门槛,去远方遨游,去安顿这颗不安的灵魂。

面对绝症,很多人把生命的余日交给治疗,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这些治疗搅乱了我们的头脑、削弱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到底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做好生命最后的答卷?

贺明说:

“他们说我自私,其实我是不舍,我想活着。
我已经跑过了3万公里,多活了三年半。
以后的每一场马拉松都可能是我最后的赛程,
但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跑下去。
我停下的时候,就是终点……
我所爱的,和我害怕的,
都会在终点等着我”。

林清玄说:“打开生命的绳结,最好的方法是把时间与空间同等对待,打破过程与结局的界线,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也就是回到眼前来,使每一刻都变得丰盈而有价值。”

面对死亡的最后一刻,我们就是要保持丰盈,不再担忧结局,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每一天都当成额外赚来的,去享受人生的最后一刻丰盛。


生命里没有什么不可能,只是我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绝望和足够的决心。

只有当我们穿越了病痛和死亡的迷雾,不断超越自身的极限,

我们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去优雅地完成生命的最后一课——死亡。

生活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旅行,
不管是开始、过程,还是最后的终点。
心若敞开,每一个清晨,都将是生命的全新开始;
心若安宁,每一个夜晚,都可以是生命最好的告别。


相关文章

  • 最后的告别,最好的告别

    2020年6月5日,全国各个马拉松赛场上的传说——“抗癌跑者”贺明,带着无限的遗憾走了。他的百马之梦停留在了61场...

  • 最后的日子,最好的告别

    1 去年10月5日,外公去逝了,享年96岁,我不知道外公的生日,想他应该活够96年了吧,在这个年龄去逝已经很可以被...

  • 【城市物语116】清晨是最好的告别时刻

    清晨是最好的告别时刻, 告别梦, 告别凌乱的床以及床上凌乱的缠绵; 清晨是最好的告别时刻, 挥别昨日, 挥别眼屎、...

  • 告别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 好好告别。

  • 《最好的告别》之最后一章 《勇气 最好的告别》

    惯于使用手术刀的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给读者带来了《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这本书,封面上一行小字紧...

  • 二逼青年的告别时代

    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每一个时代都是告别的时代,告别亲人、告别朋友、告别爱人、告别梦想、告别青春...

  • 最后的告别

    讲个笑话,如果你实在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就去跟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告白吧。那感觉,比喝了雪碧还透心凉,心飞扬。 四年前...

  • 最后的告别

    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

  • 最后的告别

    初见,颤抖的双手无处安放 再见,坚强挂在成熟的脸上 脑海回旋着操练场 你们正站在左手边 我们就像乒和乓 不会分开的...

  • 最后的告别

    果然女人的第六感是可怕的,当你认为对方不喜欢你或者有第三者的时候,那就是真的。不管你多么努力试图告诉自己那是假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后的告别,最好的告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mc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