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求甚解
我和读书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很小的时候。最初我妈给我借了一堆童话书,我就看啊看啊,沉浸在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到永远的美好里不可自拔。
长大一些,因为寒暑假父母把我关在家,我整天无所事事,好不容易翻箱倒柜找到一些中外名著,哪管看不看得懂,只要能打发时间就是好的。现在想来,我那时作文水平突飞猛进,就是因为好书读多了,下笔自然成章。
高中以后,我妈总觉得看闲书是浪费时间。耳提面命之下,我慢慢专心学业,与“闲书”绝缘了。
出国留学以后,只能在网上看中文,于是接触了大量网络文学。各种YY小说看得我热血沸腾,总觉得自己是遗落凡间的明珠,哪天就要冲破藩篱,拯救世界。有阵子看得上瘾,连论文都差点错过deadline。可见有些书让人明智,有些书使人堕落,开卷不一定有益。
2. 略明其意
我真正开始读书是买了个kindle。我还记得第一本认认真真看完,给我三观带来巨大冲击的著作是《人类简史》。我第一次对人类这个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也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我意识到,好书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后来陆续看了《自控力》,《反脆弱》,《活出生命的意义》等等,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其实人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来改变自己的认知,转变生活态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那时我读书的方法还停留在原始阶段,只会逐字逐句通读全书。一来速度很慢,二来抓不住重点,读完很快就忘了。为了更好地理解吸收书中的知识,我学习到更科学的读书方法,就是去找感兴趣的关键词,快速梳理整本书的脉络,然后挑重点去扩展关键词,带着问题找答案。特别好的书,可以多看几遍,每次侧重不同,这样收获更多,更全面。
作者写一本书有自己的侧重点,但读者不需要完全按照作者的节奏,而是应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找到有价值的部分,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用了这个方法,我读书效率倍增,短时间内就读了五六十本,主要集中在学习认知,心理,育儿方面。我确实能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但我经常有“道理都懂,但仍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其实根源就是没有在生活中自行体悟这些道理。你以为的“知道”和真正的“知道”往往大相径庭,过不好可能真的是因为还不够“知道”。
3. 融会贯通
于是我开始尝试用读过的书指导生活。以《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为例,我是这么理解和实践的。
书中讲述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件事拆解成多个关键步骤,然后把每个步骤确定可量化的目标,制定针对性计划,最后在20个小时达到入门的水准。这其实就是刻意练习的方法。
选这本书因为简单可行。我老是三分钟热度,无非是目标不够明确,计划不够实际。如果每天3小时,完成一个目标也就一周的时间,很适合初次尝试的人。
我选择了人像线稿作为要挑战的项目。这方面我有一些基础,但早就遇到瓶颈,迟迟没有进展。
我已经定了具体目标,拆解了步骤。昨天完成了第一个3小时,超额达成了第一天的目标,解决了一个长久存在的问题。小小的尝试给了我大大的信心和肯定,我更加坚定了执行下去的决心。一周以后,无论成败,我都能收获如何推进自己目标的方法。
我读书从最初不求甚解,到慢慢明了其意,现在做的是融会贯通。最后一步最为关键,也最为艰难。但是我相信,我遇到的问题,书里一定早有答案,我要用双手把文字编织成我的生活。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分享这方面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