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弟通过教育向上流动、改变命运的故事充满励志色彩,常在其走出的农村被传为美谈,可这只是故事的一面,另一面呢?
走出农村,走出的是什么,走不出的又是什么?
改变命运,改变的是什么,没有改变的又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什么,没有得到的又是什么?
他们小时常被称作“读书的料”,真相却是:他们想要改变命运,只能选择当“读书的料”,少有其他可能;
他们常被夸懂事、听话、早熟、自律、独立和善解人意,而那些无法被看到和诉说的隐忍、孤闷、苦难、无奈、隔阂和别无选择,让他们压抑情绪,咽下一切,默默扛起童年,被命运裹挟进成年人的世界。
他们是幸运的,相比很多同龄的农家孩子,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们又是不幸的,这个世界对他们并不像对城里孩子那样友好。
他们是这个世界的陌生人,一切要从新学起。
当他们回到农村,发现自己成为了故乡的异乡人。
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尤其是出身贫寒)子弟,功成名就之后饮水思源或忆苦思甜,符合这个社会的主流叙事。他们向上攀爬时经历的种种坎坷和心路历程,以及此间反映出的资源错配与公正平等缺失等问题,并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人们往往喜欢成功者的故事,尤其喜欢那些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自微薄起,行荆棘路,终成正果的故事。
可这路是否一定要走得艰辛才可以?
如果可以重走一遍,是否还有其他的路,是否还有更好的走法?
感谢程猛,他勇敢地袒露了自己和这样一个为数不小的群体,呈现出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是这个强调牺牲与奉献的社会所缺乏的。
给农家子弟多一些理解而不是压力,给弱势群体一些尊重而不是同情,这样一个社会和国家,会更好一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