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圈因为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掀起了“致未来亲家的一封信”热潮,为什么一提到作业就是父母的“梗”呢?不赔娃写作业,就母慈子孝;一陪娃写作业,就鸡飞狗跳,嗷嗷喊叫。我相信在座的宝爸宝妈们一定感同身受。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对我的感触很深。去年3月份,我带孩子上舞蹈试听课,由于去的比较早,正赶上老师上课,我们就在孩子游乐区玩积木。突然,休息室门外传来一阵咆哮声:“再不给我认真跳,就不要回家吃饭了!你看看谁谁谁跳得多好!赶紧给我认真跳!”我站起身来,看到一位穿着不修边幅的母亲站在教室门外对着里面的一个6岁左右的孩子,隔空对话。我本想善意去提醒这位母亲,可是这位母亲还在门外喋喋不休的数落孩子的各种顽劣。再看看她,灰头土脸,蓬头垢面,脸上还能见到一些雀斑,眼神里藏着一股庸俗和淚气。在看看里面的孩子, 蓬松的头发又稀又黄,童稚的小脸显得皮肤有些粗糙,上课时眼神飘忽不定,时不时的偷瞄一下站在门外的妈妈。看到这一幕,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难受极了。于是,我牵着我的孩子默默的离开了这家培训机构,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我为何离开。
其实站在教室门外咆哮后喋喋不休的母亲,或多或少也能看到曾经的自己。比如我曾经常在家里吼我的孩子。我们生活中通常的吼叫来自于孩子的拖延、吃饭拖延、洗澡拖延、穿衣拖延、作业拖延等。比如:为了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习惯,在喊孩子起床这件事,我总会催促,快点,起来了,要迟到了,怎么搞的?一天到晚这样催他。其实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吼叫是没办法帮他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习惯,这样做只是养成了一个帮妈妈当作闹钟的习惯,他判断自己该不该走,唯一的条件是,看我妈妈疯到什么程度?如果我妈妈们还没有疯到足够的程度,那我还有时间。等我妈妈真的抓狂了,这时候才该走了。他是不能主动去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习惯的。
可是孩子终究是孩子,当您想改变孩子的时候,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当我渐渐放下焦虑和迷茫时,开始不断觉察和孩子思考中的真实感受时,学习如何真正的给到他们真正的帮助,我开始在课余时间学习正面管教、亲子时间管理、家庭心灵和阅读育儿书籍,将这些理论真正的在家庭育儿中建立起来,比如:召开家庭会议和制定家庭细则以及设立积分卡制度,与孩子一起做学习与计划表等。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他角色的存在,而不是强硬施加给孩子。
其实教育孩子,实际上是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有人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镜子,他能照出你内心的一切。你快乐,他也快乐;你烦躁,他也烦躁;你暴戾,他也暴戾。最后,我想和小伙伴们分享的一句话就是:身教更重于言传 你在做,孩子在学,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好榜样”。所以,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