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春节刚刚结束,今年是我第三个没有回家过年的春节。
也许有人会问,自己一个人在外地过年会不会格外想家?想念家里的过年团聚和妈妈做的美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是不是在春节格外明显。我都没有感受到,这三年既有我一人独自过年也有和男票两人一起过年,都蛮惬意自在的,没有感受到孤独和想家。
据说2008年广州春运的时候,返乡人在火车站人山人海排队等火车,当地特意派了好几次警力维持秩序,人太多从人群中出来了就再也挤不进去,所以大家就不吃也不喝,靠里面的人挤晕了就从人群头顶送出来。这样的场景使得铁路部门相关领导下定决心修建全国的铁路线,因此在14年的今天,国家高铁、铁路发展迅速,令国内外惊叹。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这种对回家过年的执念推动了铁路的高速发展,这种执念甚至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觉得我的执念却越来越减少,是因为成熟了还是不够成熟?
原生家庭是一个方面,我常常在想,当时选大学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了离家万里的上海,是不是就是潜意识里想逃避我的家庭。从小到大,母亲对我都格外严厉,这种严厉不是在学习上,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她对父亲的恨铁不成钢,来源于她的要强,也来源于她悲切的童年青年。我可能一直都是周围同龄人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初中之后,在没有人都促学习的情况下竟然成绩很不错,更重要的是我很懂事。
放学后的时间我都是被捆在母亲身边的,帮她干力气活,一直干到大人们都结束回家,帮她一起做饭干家务,我的记忆里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间少得可怜。记得有一次端午节放假半天,我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了,没有回家帮母亲干活,等到吃晚饭的时间我突然像醒悟了似的,丢下小伙伴飞奔回家,迎接我的是母亲冷战中的冷冰冰的脸,也没有指责和破口大骂,就仅仅是一张拉下来的脸也让我战战兢兢了很久。理所当然的,在这个别人家欢声笑语过节的日子里,我们家的气氛是冰点以下,勉强吃了一顿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剩饭。母亲过后说,她本来是打算让我换她干活,她回去包饺子让大家过节的,可是因为我的贪玩,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比普通一天还凄凉的节日天。
像这样的节日很多,包括春节,我记忆中的春节都不是别人家的那样,大家都要在母亲的低气压下小心谨慎地渡过。春节来临前夕,我就开始卖力的做事,拉着弟弟一起,打扫家里卫生,爬高爬低地擦窗户擦玻璃,帮忙准备蒸馒头、蒸包子,客人来了走后全权负责洗碗。可是,到大年三十初一的这两天,母亲高兴的时候还是不多的。
因此我一直觉得我对春节的期待是没有的。
年龄渐长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网上说早当家的孩子成熟的更晚,我很赞同。成熟其实是指心理上的成熟,不再那么“懂事”那么为他人考虑,而是明白了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亲情关系)的本质原则后找到自洽,不会把别人的情绪归因到自己身上,告别心理上的依赖和软弱。就在前两年,我多愁善感的时候很多,晚上一个人走在有路灯的路上,看着城市楼宇的灯光会觉得很孤独,经常聚餐完和朋友分别的时候会觉得有很强的失落感,会很难受,最近两年突然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了,我觉得这就是成熟的一种表现吧。
一个人过年的时候,前一两天我会开始准备年货,特意去超市采购一次,在超市人潮汹涌欢灯结彩的氛围中开启过年前奏,买的东西倒也不用太多,肉类水果蔬菜每样都买一点。大年三十想吃酸汤面,就自己按照想吃的口味做,可以吃好几顿,年夜饭总会促出来好些菜,清蒸鱼、炸带鱼、炖排骨、红烧牛腩、炒蔬菜,简单做点也是满满当当的一桌。过了三十初一,后面几天就可以随意一些了,自己在家火锅、烧烤,也和朋友出去逛逛吃吃,假日的时间总觉得不够用。
有时候也会反思一下自己,现在这样的状态会不会过于冷情,对家里的依恋和回馈越来越少,为自己考虑的越来越多。看到“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又像有重磅敲在头上,因为我觉得自己对于父母的爱一点都不少,可能这样的距离让我觉得会更舒服,有牵挂但他们对我的情绪影响不那么大,是更轻松的一种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