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馆》这部年代剧里面的角色很多,像极了老舍的《茶馆》。只不过一个是关乎“酒”,一个是关乎“茶”,这两样都是我们中华文化里的精髓。
一壶酒,一杯茶,每个来来往往的人都是一段故事。
在《老酒馆》里我们看到了众生百态,看到了南来北往的酒客们不过都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里面的人物个个鲜活生动,饱满有血气,除了铁汉般的义士和底层人物的情怀以外,里面还有一位比较典型,个性鲜明的人物——那正红,人称“那爷”!
“真相”
在剧中人们都尊敬地称那正红为“那爷”,因为那爷极其爱面子,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说话铿锵有力,行事义气大方。
那爷是满清遗老,以前在宫里教小王爷们摔跤的,所以身手也有两下子,爱以“形”示人。至从当年的风光不再以后,那爷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经常在好汉街里以“宫里人”自居来显示自己身份的尊贵。
当已时过境迁,所有的人都已剪去了那束缚他们一生的长辫子时,那爷却偷偷的把他的长辫子绕了脖子几圈,藏在了围巾里,不分冬夏。
那爷一直活在他的“梦”里,梦想着一切回到从前,这个世道的“真相”是那爷无法去接受也不愿改变自己的。那爷在这部剧里看上去是一位极度的悲情人物,他不像败家的贺义堂从一开始出镜便想走捷径而暴富,但在经历了生活的锤炼以后慢慢懂得了该如何脚踏实地的去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爷这个人物却是从一开始的“风光”到最终的“落魄”,皆因自身不愿清醒过来的“梦”。
人们总是期望得到真相,追问真相是什么,却又在真相出来以后,害怕看到真相。
那爷明知“真相”却又愿意活在自欺欺人里,因为只有在他为自己编织的“梦”里他才能感觉到自己旗人的尊贵,宫中人的骄傲。
时光总是在前行,历史也在进步,所有倒退的终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这一切那爷看不见,也不愿去看见,他只是执着于自己的行事风格,不听取别人的任何意见,但多次的“真相”却提醒着那爷让他从梦中醒来:
1、那爷想要继续维持自己以前体面的生活,却又无法适应和放下面子去挣得维持这份生活水准的金钱,只有靠着典当以前在宫中得到的赏赐来照常请客吃饭,打肿脸充胖子。
2、那爷怂恿贺义堂开旗人餐馆,面对宫中王爷一次次的来用餐后一次次的赊账,却提示贺义堂不要去主动急着要钱,因为他说这些钱对于尊贵的王爷来说那都是“九牛一毛上的毛尖尖”,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世道早已变了,当初荣华富贵的王爷现在也沦落到了民间骗吃骗喝了,还为王爷找贺义堂借钱做人格担保,后来直接害得贺义堂血本无归,关店走人,沦为乞丐。
3、那爷为了请皇后婉容在山东老酒馆里感受到一次“人间的烟火气”,不惜偷偷卖掉了老宅,让老酒馆每天都准备着最新鲜的食材,随时恭候主子的大驾。可是,却没有料到他心中的主子早已没了自由,早已不似当年,这想着攀权贵的梯子中断了,婉容最后离开时对那爷说的一句“不必行礼了,这世道变了”,就已显得格外荒凉。
“我把房子卖了,但我这钱花得舒服,顺气,我不后悔。”
4、在和日本人的一次挑衅中比武,却被日本人割断了他珍藏一生的长辫子,他伤心至极,比要了他的命还要绝望,从此失了魂,丢了魄,觉得生活再也没有了盼头。
“辫子没了,皇上不认识我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无数的事实在提醒着那爷是时候看清“真相”,接受现实了,直到没了辫子,丢了老婆,那爷才在恍惚中觉得,这世道怕是真的变了。
当我们看到那爷踉踉跄跄的背影时,我们在感叹他迂腐顽固的同时,其实我更多的是心疼那爷的那“一片忠心”。他只是在自己以为的“真理”里“着相”了。
“着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显然那爷并没有尊重真理,也没有遵从事物的本质,他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识去行事,是偏离了“真相”的,自以为对的“真理”在指引着他所有的行为。
其实,这样的那爷是“着相”了。
那什么又是着相呢?“着相”本是佛教用语,指执迷不悟,被自己圈在一件事情里出不来。
人为什么会着相呢?因为是人都有分别心,都有功利心,都有贪嗔痴,都会按照自己即定的方向和原则去行事,很难从中看出自己的问题,这也就是“当局者迷”。
“着相”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事物的“果”,一味的去追寻“果”而不在乎这个“因”的形成,一旦“果”未得到自己所期望的价值,便会执着的去寻“因”,去做很多不符合“真理”的事从而达到这个以为的“果”。
正是因为那爷对于过去的放不下,让自己的一生都生活在执迷不悟里,才会“着相”的为自己织了一个“美梦”,想到有一天梦想成真,正因为那爷有这样的“梦”做为“果”,才会指引着那爷坚定的照自己的路子走下去,以至于晚年落魄,家不成家,流落街头。
或许那爷是《老酒馆》整部剧里最悲哀的人物,里面无论是像“老二两”和“老白头”那样的小人物都会让人肃然起敬,还有那些民族义士们让人敬佩,唯独那爷,只剩下悲凉。
那爷可怜,但并不可恨。
因为他忠心护主,他的赤诚之心,天地可鉴,他用他的生命在告诉大家他对主的“忠诚”。或许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愚忠,但是在当时的那爷心里,对主子表现出来的忠诚却是极尽难得的。
“不管是谁的皇上,皇上就是皇上,皇上做什么都是对的。皇上圣明,看得到忠臣良将!”
那爷的梦该醒了,陈怀海在老酒馆里跟他喝“绝情酒”,告诉他:“就这混沌世道,需要一声响雷,而不是抱着老棺材板子不放”。那爷依然冥顽不灵,反倒说是陈怀海糊涂,草民不懂,面对如此执着的那爷,陈怀海只能无奈地与其绝交,不再往来,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出离”在佛家是涅槃,超脱的意思,用在俗事里便是不再执着于表像,不再固守成见,它是“着相”的反义词。
只有做到“出离”,人才能重获新生,才能不被束缚人心的东西所迷惑,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出离”不是放下一切不管,而是从过去的执迷不悟中解脱出来,无我执,不贪不痴。“出离之心”便是不再执着于“所有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因为这一切“相”都非本真,都是虚妄的,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我们应该追寻的是“真理”。
那爷坚守了一生的准则,坚守了一生的信仰,到最后完全破灭了,不留下任何痕迹,就连那见证他忠心的辫子也不再跟随他,他所忠于的、信仰的、执着的,全部崩塌了。
那爷剩下了什么?一片唏嘘,茫茫人海,昨日不再……
莎士比亚说: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於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那爷最终的宿命本是可以由自己掌控,可是他偏偏要死抱着过去不放,又在自己的“大梦”里不愿醒来,无法从昨日的辉煌和明日的幻象中走出来。
人的幸福在于“觉悟”,“觉”是觉醒,觉在先悟在后,当觉醒之后便是悟了,只有两者同时做到了,也便做到了“出离”,不再死死抓着我们无法改变的和过去的风光不放。
“出离”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大智慧,我们总是要随应历史的洪流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脱离实际和当下的环境,去做不切实际的事,去做无法实现的“梦”。
“梦”醒了,“天”也亮了,我们终究要在现实里活下去,真相虽然残酷,真理虽然难觅,但当我们不再“着相”时,当我们看透了一切,放下了一切,“出离”会让我们活得更加洒脱,更加像自己,更加客观与清醒的面对是与非。
在这部剧的最后,在陈怀海邀请的各位朋友们的酒席当中,我们看到了没了舌头的杜先生;做过败家子贺义堂;行侠仗义的金小手;不忘本心的老警察;还有大梦初醒,在酒桌上和众人谈笑风声的短发那爷的身影。
我想,此时的那爷是觉悟了,是终于放下了过去,从这长长的“梦”中真实的醒来了,是真正的“出离”了。
那爷在最后终于活明白了,那爷好了!
具有出离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变,他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愤怒。——宗萨仁波切
-END-
我是“聚光灯娃娃”,感激你欣赏我的文章,喜欢请关注我,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