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读书笔记和大家分享了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今天这本《把时间当朋友》是他的另一本书,目前该作者的方法论题材著作就这两本,读完了这两本书,我们对他思想的全貌就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对他反复强调的概念和观点也能获得较深的印象,剩下的就是交给我们的大脑去自行沉淀和梳理,等待观念的联结和行动的提取。其实,读书就是读人,一个人核心的思考是有限的,原创思想更是贝壳里的珍珠一般,长期孕育,精致稀有,所以无论一个作家写了多少本书,总是相互关联,并存在重叠和重复的情况,因此集中读完一个人全部的作品,不但能提炼出作者思想的精华所在,还能从他的性格、背景、经历乃至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等角度加以剖析,理性的批判性的学习其思想,从而提高吸收和内化的效率。这是我对“主题阅读”的一点心得,下面我们言归正传,一起来看看这本《把时间当朋友》。
这本书在创作之初,名字叫《管理你的时间》,仿佛是讨论时间管理的,但是随着作者创作和思考的深入,他发现“时间自顾流逝,无法管理”,重要的是“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所以时间管理仅仅是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内容,而书的绝大部分章节是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事,以及怎么做”的,问题的答案也正如副标题所说“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这和作者在《七年就是一辈子》中所推崇的“升级操作系统”可谓异曲同工。
首先,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心智”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几个例子的主人公有他在新东方的学生,他自学英语的父亲,他的健身教练,还有他自己。我们不妨讲讲作者本人的那件事。小学时少年宫组织暑期计算机兴趣班,那时没几个人知道计算机是什么,大家都好奇的去围观,但是等到第二天交钱上课时,却只来了三个人,作者就是那仅有的三个人中的一个,他父亲跟他说“学点东西总是好事”,而其他同伴的家长认为“学那个没有用”。多年后,作者凭畅销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获得财务自由,正是得益于自己的编程能力。他不禁感叹,“心智能力的差异,竟然会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不知道学习计算机有什么用—而做出完全相反的选择”。这是人与人的差异中很难被看见的部分,却会令人生走向大相径庭。从此,作者开始关注这个概念:“心智”。
心智是思维的总合。乔治博瑞博士认为,“心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现代心理学认为“心智”能力的大小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这个信念有两个底层观念作为前提:我们要相信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和“有意识的控制大脑”之间的区别,博弈论之父约翰纳什是最好的典范。纳什患有精神分裂,一度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他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为幻觉所左右,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控制大脑的一个方面,虽然情绪有很多种,其中主要需要控制的是“痛苦”,因为痛苦会闭塞视听,拖垮行动,甚至大脑还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主动忘记痛苦,于是痛苦就成了记忆的橡皮擦,让我们不断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这里必须提一下,作者李笑来是一个白手起家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而他的收益几乎全部来自于学识,因此他也是“知识变现”的坚定信仰者和倡导者,他的书里一切方法论的核心都是“学习”。无论是提高心智,还是管理大脑、控制情绪,实现的方法也都是“学习”。该书很多篇幅都是讲如何有效学习的。
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为了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作者跟高产的苏联昆虫学家学柳比歇夫了一招:记录时间开销。作者认为,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要了解自己,了解时间,精确的感知时间,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也就是本书书名所说的“与时间做朋友”。而当我们了解了自己时间的支出明细,就可以对每件事预估时间,同时按事情的轻重缓急加以取舍排序,以此避免不切实际的计划带来的失败。
在倒数第二章,作者又重新回到时间管理的话题,从效率的角度论述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一,回避困难是效率低下的根源,畏惧困难的人只做简单的事,再忙碌也是徒劳无功;二,拖延症拖累了效率,这已是社会共识,作者给出的解决之道是通过合理计划,自我管理,把擅长的事放在最后,以便冲刺得不那么痛苦;三,不切实际的目标会导致失败,以健身为例,不要一开始用力过猛,期望一蹴而就;四,安排时间时留有余量,再勤奋的人也要有休息娱乐的时间;五,不要减少某些不紧急却很重要的事的时间花费,比如睡眠、陪家人、社交;六,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证明”只是自欺,别人还未必买账,最好的方法是“真的出色”;七,不要在于事无补的地方浪费时间,比如沉浸于“要是...就好了”的句式;八、自卑是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之一。书中,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对这些观点进行了阐释,这些领悟,也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思考的深入,和经历的丰富,通汇贯通,慢慢内化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纲领。
随后,作者开始探讨“如何开拓心智”,不出所料,这一章开篇就下了定论:“获取更多的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然后,他分享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试错、观察、阅读、思考。作者毫不避讳的谈到了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失望,他主张学习一定要自学,老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对他们赋予过多的责任,或过度依赖都会损害学习效果,也会禁锢学习能力。信息时代的今天,阅读、检索、记笔记、实践,是自学的基本步骤。在这里,作者再次提到另一本书里说过的方法:教是最好的学。
之后,作者用了一章的篇幅批驳“成功学”,认为它只是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误读和滥用,无论是“成功的定义”还是“成功的方法”都存在巨大缺陷。其中,最令作者鄙夷的就是“运气”和“时机”的说法。经济学家奈特说:“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在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但是在这三者之中,也唯有“努力”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因此作者认为,“努力”是必须的,根本不需要论证和探讨。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古今中外,有相当数量的人都通过“努力”最终改变了他们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孩子的“出身”。
机会就漂浮在空气中,问题只在于你是否准备好了。作者建议读者们马上付诸行动,开始学习、思考和实践,并在过程中保持耐心,为即将到来的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文中多个章节提到“耐心”,可见作者对这一态度极为推崇,他认为:“成功的核心素质就是耐心。”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自我提升的不二法门就是学习,而合理的使用时间,是通过高度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实现的,思维和行为正确了,时间就会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