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我送女儿回乡下。刚端起碗还没开始吃饭,杨太太便拄着拐杖一摇一摆的推门进来了:
妹妹啊,刚来啦?
:一会阿去啦?
:妹妹啊去了啊?
:妹妹啊放这里啊?
:一会慢点开啊!
很多时候,我总怀疑杨太太和毛太太给我们家的每一个人都装了定位系统。只要我们前脚到家,他们便后脚就来。
后来想想:不是老人家给我们装了定位系统。而是不管我们回不回家,家里有人没人,他们每天都要来我家望上几眼,有人便进来坐会,不管有话没话。没人便看看就走。
杨太太与毛太太是一对九旬老人。一对老人于我们全家有恩,不是爷爷奶奶胜似爷爷奶奶。
我公公在很小的时候便没有了妈妈。在那个饥荒年代,是在大队里烧饭的毛太太每天都偷偷的带一些吃的回来才养活了我公公。
我先生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没有爷爷奶奶的照看,经常被忙于农活的父母交给毛太太与杨太太帮忙照顾一下,
我的儿子在很小的时候,经常被毛太太带出去满村的溜哒。每逢周末毛太太与杨太太的儿子菊平阿叔回来,便会又带着我儿子满村跑,再顺带着小店里买一堆零食回来吃。
等到我有了女儿,也就搬去了镇上居住,每每回家,杨太太便端着一个小竹篮,里面放上八个鸡蛋,拄着拐杖一摇一摆的走过来,说:这两个蛋给妹妹吃啊!
我们全家三代人几乎都是吃着毛太太与杨太太家的鸡蛋长大的。
每当逢年过节,给她们一点点小东西。定要再拿着一些鸡蛋橘子啊什么的端过来:妹妹啊,使不得啊,不要浪费钞票啊云云。
这么多年,我总想不起来每次的碰面我都和毛太太与杨太太说了什么?无非就是些吃了吗?热不热?冷不冷?回不回去啊什么的?
20年来,这种吃了吗,冷不冷热不热low的不屑于多说一个字话题,却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两位老人:吃了,不冷,不热,刚来,明天上班等等。
每一次我们回到乡下,只要家里没人,去后面问问毛太太和杨太太,他们准知道我公公或婆婆的动向。
某次:我公公打电话来说杨太太住院了,要动手术。先生放下手里所有的事情去医院看望杨太太。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纽带牵挂,穿梭在我们家的每一代人身上。
倘若有两三个周末没有回乡下,定是要关照娃娃们去乡下走走的:就去看看爷爷和两个太太而已,没有其他。
寒冷的冬夜,想起两位老人便格外温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