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6

作者: 清河号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14:53 被阅读14次

 

【教育深度评论】

    高考改革,能带给国人什么?

阳人

    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真正意义的现代学科教学正式起步,从那时算而今,走完了百年之旅。

 

    一百年来,现代教育吸收西方教育的成功经验,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以“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产生以后,分科教学代替了传统的国学教育,各学科以自我为中心,大力进行学科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教学的效率。但是也背离培德育才、教贤养士的传统,丧失塑造国民精神的大用,走上了一条缺少人的教育的不归之路。         

 

    百年之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但是,国民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失落,普天之下,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师表,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

 

    对此,钱学森先生临终前不能瞑目,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老一代科学家深深的忧虑,反映了国人共同的心声。

 

    当今时代,可以一点也不夸张地说:

 

    国家需要教育改革,国民盼望教育改革,教师期待教育改革,学生睁大眼睛瞪着教育改革!

 

    因此,新高考的政策一出台,就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实验,更时成为时下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能改变当前教育的敝端吗?

 

    要使这次改革收到成效,就必须弄清楚,现代教育缺了什么?

 

    清河堂主,多年在基层一线,多年研究现代教育的功过,这里就斗胆直言现代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失之于“位”

 

    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究其根本是以儒家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做人教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造就了无数国学大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通观现代教育,不但缺乏传统教育的气度,更是看不到在育人方面的作为。

 

    长期以来,国家对学校教育虽然有目标要求,倡导教育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是在执行环节上怎样服务,如何结合,缺乏具体的指向,没有衡量的标准,难于达成既定目标。

    相反,对于学科教学则不一样,教育行政部门制有严格的教学大纲和考纲,有精细化的评价标准,而且直接与升学考试挂钩。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断得到强化,恶性膨胀;另一方面,综合教育的功效无人过问,日益降低。更为严重的是现代教育的文化缺失,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教育不是万能的,国民文化素质的降低,责任不能由教育来承担。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实则站不住脚。一个人从七岁左右入学读书,到十九岁左右高中毕业,前后长达十二年。这一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所受教育对其终生发展有深远影响。学校教育在这一阶段,不是顺应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进行深刻的精神文化教育,而是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进行繁琐的、简单重复的应试训练。没有文化阅读,没有社会实践。除机械性地记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知识,模式化地学了一些解题的套路以外,在人文精神的养育、文化品格的训练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成效。

 

    现代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有教学,没有教育。在对人的教育方面严重失位。

 

    现代教育的在育人方面的失位是由自身体制造成的,有着深层的根源,积习很深,积重难返。如果不从教育目标、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这些大节上根本变革,很难彻底改观,如果不从高考改革着手,很难撬动。

 

失之于“娱”

 

    现代语文教育,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大幅增加,这种教学方式与社会生活完全隔绝,没有源头活水,枯燥的讲解,繁琐的分析,无休止的题海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大面积的老师厌教,学生厌学。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对“教学”本质的误解。

 

    教,从攴,从孝。意思是上有所施,下有所效。教需要老师为人师表。

 

    学,从 (手),从㐅(五),从(六),本义就是用一双手在玩弄数筹。学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古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故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机制在于寓教于娱。教育虽然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但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审美活动,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需要通过审美方式,即寓教于娱来实现。因此,要实现教化功能,首先,教学的内容应该“娱”人,即能带给人乐趣和益处,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其次,教学的过程还要能激发生命的“真乐”,唤起学生的“娱”情,推动教化过程的发生。此间,“教”和“娱”是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

 

     “教”,即教化,既指社会道德、法律教育,又指文化开发。“教”是一种本体性的实践证会形式,需要通过主体自身的思维和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主要表现为学生从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被某些感兴趣和有意义的内容吸引,触发生命物质中的某些因素快速活动,产生娱情悦意,推动思维活动由浅入深的发展,从中感获学习的魅力,蓄养道德精神的力量。

 

    “娱”原本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概念。从生命的本质上考察,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充满生命“真乐”的愉悦之思,玄学基于对生命存在的玄想,把士人对宇宙奥义和生命精神的觉知视为一种生命的“真乐”,视作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娱”就是人们对这种生命存在形式的认识。如果作简单化的理解,“娱”实际上是一种与“形上之思”相伴的审美态度,是学习过程中推动思维活动发生的积极的情感力量。

 

    在“教”和“娱”关系的处理上,中国古代教育有过很多成功的例子,诸如战国时的稷下之学,汉代的学馆和精舍教育,两宋的书院教育。以稷下学为例,学校建有高大的学宫,实行游学制度,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来去,学生可以自由地挑选老师听讲请教,学宫内定期举行各种“期会”,充满娱情色彩,全体师生和四方游士自由参加,自由驳难。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吸引了四方之士,一度形成千人会讲的盛况。

 

    今人不知教和娱的关系,课堂上严格禁“娱”,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极度厌恶。

 

失之于“用”

 

    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科学化教学,把标准化考试与规范化训练结合起来,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训练坠入高考应试的误区,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知识运用的环境,着力打造模式化的思维定式,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违背学习的一般规律,把训练引向错误的轨道。

    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实践运用,古人有游学的传统,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到生活中去运用,到文人学士中去交流切磋,到种种复杂的环境中,去展示自己的天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会在这种交际运用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没有才能的人,就会被自然淘汰。

    现代教学中那种从书本到练习本、从学校到学校,脱离社会实际、抽空生活内涵的密集型习题训练到了应该改革的时代了。

 


    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期待新高考来调控,从而引导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改革。

 

    新的高考能够承担这一重任吗?是把陷在应试的基础教育拉回来,还是推向更深的深渊。

是对高考政策制定者的考验,是对高考命题者智慧的检验。

 

    新学期开学,随着各地陆续进入新高考模式,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高考改革,既饱含期待,又充满焦虑。

    学校和教师对新高考改革期望值也很高,但最怕的是折腾。

 

    近两天,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学生教师,都有一点谈考色变的味道。

 

    我们期待的是这次高考,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们期望的是这次高考改革能够真正改革现代教育的问题。

 

    但愿这次高考改革能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而不是其他。

 

    清河堂主西楚阳人2018年9月3日于清河居。

欢迎加入微信公众号“清河国学讲堂”(G-qinghe),阅读更多时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9-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dx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