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发现个道理——人对故事是没有免疫力的。绝大多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娱乐方式,其内核其实都是故事。比如:小说,是写出来的故事;评书,是讲出来的故事;影视剧、话剧、歌剧、戏曲,是演出来的故事;电子游戏,是让人有参与感的故事;连多数流行歌曲,也是在讲一个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 总之,一个人大往往会喜欢某种形式的故事,或者至少是某种形式所承载的某类题材的故事。
除了看个热闹、满足下窥视欲以外,我猜想这个现象应该有些深层次原因。比如说,人们对故事的喜爱可能是对人生道路唯一性的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或多或少面临一些艰难的选择,比如考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选择到哪个单位上班,是和梓涵约会呢还是和诗涵约会等等。这种选择最大的缺点是选择一个就得放弃另一个,而且今后我们大概率会不止一次顿足捶胸、悔不当初……而阅读别人的故事,无论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抚慰我们放弃那种选择而带来的缺憾感。
如今,故事的承载方式可谓百花齐放,除了最传统的笔墨文字,还有电子化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3D、4D的影院装备,可以想见,VR、全息投影、裸眼3D等“天顶星”科技也会不远的将来被用来讲故事。而互联网的交互性,甚至让以往只是故事的消费者们摇身一变,变成故事的生产者,不信的话请参考抖音、快手的受欢迎程度。
人们对好故事的渴求越强烈,越表达出现代人真是生活中的焦虑和不安。如今的职场中,多数人日常的工作状态是繁忙劳累、又谨小慎微的,再加上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使得那句“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简单二字”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于是,很多以讲故事为实质的娱乐形式火热得一塌糊涂。欣赏故事的过程即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休息方式,多少可以把人的情绪从该死的工作状态中抽离出来。
想到这,我突然惊觉布热津斯基的伟大。布热津斯基是美国战略学界的宗师级人物,一生著作颇丰,深刻影响美国乃至世界的战略理论及实践。他提出过一个有点荒诞,但又挺有说服力的理论——“奶嘴乐理论”。该理论认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成果基本上只能被20%的精英享有,而占人口总数80%的大众阶层注定会因为这种不公而有意见,乃至于诉诸暴力。作为一个缓解大众情绪,转移焦点的办法,布大师提出政府应大力发展娱乐、游戏行业,源源不断向大众提供好听、好看、好玩的娱乐产品,就会让社会大众沉迷于各类虚幻的故事之中,如同孩子被塞上了奶嘴,因受到安抚而不哭不闹,情绪稳定。布大师是真的高,深谙人性弱点。这个奶嘴乐战略之高明,不下于当年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列队而出时说的那句“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只不过一个是针对大众的,一个是针对知识精英的。
所以,我们每个有志于超越平庸凡俗的年轻后浪们,是不是要花点心思管理我们对故事的渴望,尽量让自己欣赏那些志趣高雅、导人向上的好故事。毕竟,相对于欣赏故事,如何书写自己的故事才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