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复习之四
接下来17、18、19三章,都是“季康子问Z”,可以作为本篇的第五单元。
这里用更直接的方式,指出若贪若盗、若官若民,大夫执z,都指向正己而后国人自正,夫子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卫灵公篇》孔子曾举例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正己的基础是什么,是为仁由己,在非礼勿视、听、言、动。
第20章子张问“达”,至本篇结束共五章,可以作为一个单元。这里又退一步讲,君子如果不在领导者的位置上,那你的“博学约礼”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夫达也者”,就是谈君子的成就。“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是指示君子在外面示现出来的气象和行为特征。内在的个人人格境界源自那里?源于博学约礼,始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以“为仁由己”,才能“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小人则反之,所以“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大学》里描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之“闻”,重点是在那个“色取仁”上,行礼如仪的外表遮掩了内在的“不善”。“为仁由己”之义是否很明白呢。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个大道理。然而孔子的回答,直接切入具体的切己的痛点。“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在求得时、攻人时、忿怒时,当下反观自省。“非礼勿视听言动”,而这时,全与他人无关,只在自己内心。是不是“为仁由己”呢?
“爱人”“知人”,好像是个简单的理论命题,而实则内涵丰富;孔子还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来补充说明。子夏进行阐发,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的实例,说明举用仁者,则不仁者远矣。那么,该举用谁该远离谁,岂不是“为仁由己”吗?
不仅仅是舜和汤,即使是我们平常交友,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本篇结尾又归于“以友辅仁”。
以上四类,地位有高低、功业有大小、事情有远近,说明天下无一事不归于“为仁由己”,无一事不取决于仁者的眼界、境界、立场、践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到这里圆满解说了“天下归仁”的意义。
因此,本篇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不仅仅是专为颜渊当时“居陋巷”的固定状态而言,那是对所有“志于道”的仁者而言。仁者的眼界、境界、立场、践行,莫不都是自己的仁心发动。其着眼处,不离方寸;其用心处,在天命赋予自己的生命意义。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如果有人担来第一筐土,铺在平地处。那时候完全看不出这样努力会有什么样的成果。然而孔子说“进,吾往也。”他心中笃定那个使命在成就一座山,所以毫不迟疑地继续担土无有停息。又如人眼看山就要堆成功,这时候上去添加最后一筐土,功成名就。然而孔子说“止,吾止也”,成功不成功,全在自己,岂在别人?
孔颜“由己”“归仁”之教,非众人眼界所及。
众人以为颜渊穷居陋巷是无所作为,那孔子为什么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和颜渊都很清楚,“为仁由己”的那个方向是确定无疑的,“天下归仁”的那个效验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孟子说“有诸己谓之信。”
本篇的构思设计与《学而篇》相关联。《学而篇》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学”,这个“习”指什么呢,究竟指何事呢?读了本篇,是否有了答案。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然也是“学而时习”,礼的形式与内容,覆盖广泛,操作繁复。当时就有人(晏子)称,“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所以,孔子所指示的这个用力的核心,就在于“为仁由己”,在于对仁者的人格境界的不懈追究。程子曰:“制之于外,以安其内。”“所学者在我,故说。”本篇中孔颜教学的对话,用最直接的语言形式,说明了下学的内容,也指出上达的路径方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谜底,不就昭然若揭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