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年中秀才,三次科考却落榜,转行后写本书风靡世界

少年中秀才,三次科考却落榜,转行后写本书风靡世界

作者: 史趣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5:00 被阅读0次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又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行业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行业,那真的是一种幸运。

明代的李时珍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李时珍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选择了医学,并心无旁骛,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终生。

不过,他这种幸运又包含着不幸。

李时珍出身医生世家,他的父亲是太医院例目李言闻,也是一位颇有声望的医生。在封建社会,医生虽然收入不菲,但社会地位比较低,父亲不愿意李时珍再学医,便给他指了仕途这条路。受家庭影响,李时珍有志于从事医学,但父命难为,加之他年幼,敢于尝试,便按照父亲的意愿努力了。

步入仕途,自然是要参加科考了。李时珍少年聪慧,勤奋好学,14岁时便中得秀才,就好比今日考了一个比较好的大学,这让他的父亲欣喜万分,感觉有了盼头。秀才有了,接下来就是中举了。对于李时珍来说,中举之路极为漫长而艰辛。

第一次考试,李时珍无缘榜单;

第二次考试,李时珍用功过度,得了极为严重的骨蒸病,也就是结核病,高烧不止,行动尚且困难,又何谈考出好成绩呢?

第三次,23岁的李时珍再次落榜。

事不过三,三次之后,父亲和李时珍都心灰意冷,举人梦彻底破碎。无奈之下,李时珍抛下八股文,跟着父亲学起了医。

李时珍因为科举熟读儒家经典,宋代之后,儒医之说兴起,“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加之,又有名医父亲的带领,李时珍学医可谓如鱼得水,不到四年便可以独立行医了。

李时珍行医,名声很大,广受认可。民间一直有李时珍“死人诊活”和“活人诊死”的说法。在生死之间,已经模糊了界限,可见李时珍的医术高超。

李时珍33岁时,被征召到楚王府和太医院任职,不久有赴京任太医院判(也有说法,只是御医)。在为官方行医时,李时珍利用各种机会,阅读了很多在难得一见的医、药学方面的书籍,并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从事药物研究工作。这些都为他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

从太医院还乡后,李时珍坐堂行医,并着手编写《本草纲目》。前后800多部书籍参考,无数次的药物考察研究,终于在稿凡三易后,《本草纲目》得以成书。

《本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发后,很快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在欧洲和美洲的广泛传播,对西方科学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世界医学的宝贵财富。

李时珍放弃科举从医,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后世医学都是一种幸运。

相关文章

  • 少年中秀才,三次科考却落榜,转行后写本书风靡世界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又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行业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很...

  • 落榜秀才

    2017年6月8日09:31:45 看票圈有个人发了篇自己写的或者整理的关于投资的文章??(瞬间想,什么鬼?) 突...

  • 祖咏《终南望余雪》真是科举考试时写的诗吗?他考上没有?

    遇到的这个问题是:《终南望余雪》真是“科考落榜诗”吗? ...... 前言 《终南望余雪》是“科考落榜诗”还是”科...

  • 见死而救

    明朝末年,有个秀才进京赶考,他的家境殷实,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员外,这秀才他姓李,单名一个相字;他参加科考已经三次...

  • 蒲松龄

    蒲松龄出生于明末清初一户日渐败落的地主家。但他一剩每逢科考必落榜。18岁娶了乡村秀才刘季调的次女刘氏。在嫌贫爱富的...

  • 旧时之约‖科考落榜

    1. 那日清晨,公示栏前早已围满了人群,里三层外三层的,参加科考的未参加科考的,什么近亲远亲,什么家中有适龄女郎的...

  • 民间故事:书生被妻子揍哭不敢回家,道士,第四十二计,遛妖智取

    天朝年间,宿迁一带有个名叫范围德的书生,他三番两次科考落榜,三十几岁连个秀才也没考上,然后就在家乡当个教书先生,过...

  • day1/30阅读《曾国藩》第一章

    讲述了曾国藩与父亲同考秀才,他父亲中榜秀才时已43岁,而就在这一年曾国藩又因考卷上写的“文理欠通”而落榜。这...

  • 牌匾

    陈秀才虽然叫秀才,但却没有赶上科考,他父亲陈老爷是清朝的最后一批秀才,为表纪念给自己的独子取了“秀才”这个名字。 ...

  • 蛙儿旅行

    今天被一款日本游戏刷屏安利了,!青蛙旅行,蛮简单的一款游戏,却风靡全世界,特别风靡中国,风靡九零后。成为了免费游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中秀才,三次科考却落榜,转行后写本书风靡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iz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