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上海培训学习有感
很庆幸抓住了2017年的尾巴干了一件大事,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中学语文教师赴上海的培训学习。说是“大事”是因为培训是举家去的,为了参加培训带了两个孩子还有家里的老爷子一起去了上海,这才得偿所愿。
充实忙碌的两周之后,我的感慨很“官方”——“感触颇多,也颇深”,虽然很不想用这句简单的话,但又觉唯有这句话才能表达心声。“多”是因为容量大,范围广;“深”是因为直击心里,让我急于在自己的教学中落地。
整理思绪的过程很漫长也很矛盾,当初小心翼翼封存起来的“火种”,生怕遗漏和表述不清,就带的这样的心情写下了自己的培训学习心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教师素养
听了专家讲座,走进学校课堂,真正的感觉到了教师素养的重要。从“一碗水”到“一桶水”再到“源头活水”,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养”,这次接触到的一个新词,也颠覆的我以前的学习观。盲目的、片段性的学习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真正的从源头上了解教育本身才有可能带来改变。
另外,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一节课质量,有学识才会有思考力,新视角、深挖掘靠的就是老师的专业能力。在惭愧自己课堂的“复制、粘贴”之余,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还有,这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年代,正所谓“活法已变,学法已变,教法不得不变。”在这不断地变化当中,最该做的便是和同伴“抱团取暖”,“团结就是力量”真的不只是一个口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感于“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让我眼前一亮的一个词。做老师八年,也有过这样的思考,但始终觉得“学生感兴趣的”和“教师预设的”这两者之间有诸多的矛盾,虽进行过尝试但未果,之后便不得不以“自我表演”作为课堂的主要模式。
“学生的问题是我灵感的来源”这样的提法让我开始思考。课堂本该如此,如何将“学生感兴趣的”和“教师预设的”这两者进行糅合这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要求。这次培训很多专家、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说法讲到了这个问题,回到课堂本身,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大概就是因为并未在“此山中”进行思考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回归语文教学
语文,其实是最容易也最难教的科目。关于语文教学,培训给我最深的印象莫过于“知识体系”。回想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如果笼统的把教学内容比作“1-10”
的话,那我每天重复的不过是“1-3”,最多能达到“1-5”,偶尔会讲到“6-8”,到最后,学生对于“1-5”也许很熟悉,而“6-10”却很模糊,甚至陌生。细细想来,我的教学并未形成体系,也许有章法,但目标却不明确。我想我该和我的团体在职高语文教学的大目标下形成阶段性的知识体系。很“高大上”的说,用宏观指导微观,应该会收获很多。
“主题式”课堂教学,是我培训淘到的另一个“宝”。通过“主题式”课堂教学将“孤篇”纳入系统之中,“由一篇牵一类”,近而简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这对于我目前的教学“瓶颈”来说可谓是“至宝”。
说是“教学”,其实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在日复一日盲目的“教”当中“疑无路”了,培训学习得到的新方法、新思路让我“柳暗花明”。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说说作文教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说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三重境界。我想这句话也是我对于作文教学的“蓦然回首”,而“那人”便是念念不忘的谢琳老师,活泼,睿智的给了我作文教学的“灯火阑珊”。
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作文教学是我教学当中的一个“硬伤”,有焦虑,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谢琳老师的作文教学讲座我把它比作一道光,我知道了作文教学的两种方式:纯粹的思维训练和基于具体题目怎样去写文章。联想,最简单又最难的一种技法,却能打开作文教学之门,解决材料难寻的问题。“和与合”的解读,更让作文教学有章可循,不至于盲目。训练目标的提出更让我脑洞大开,开始反思为什么我的作文教学如一团乱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好的方法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但我放眼望去,感觉前路不再迷茫。
如果说去时并未多想,归途中反而深深体会到了县里安排培训的良苦用心。我用“快乐”和“遗憾”两个词语来表达我的心情。感到快乐是因为有这样的机会能接触到权威专家,聆听关于教学,教师成长的方法。能走进名校课堂,体会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更能将这么多的资源为我所用。感到遗憾,是因为学习的时间有限,只是让我触摸到语文教学的边角。
培训归来,恰逢柳林下了一场大雪,飞雪散落漫天,大地一片圣洁,树也穿上了白色的纱衣,这一切都美得让人窒息。忽然觉得我的心情很应景。对呀,这次的培训学习何尝不是“一夜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吹进了同期培训的同伴们的心田,也将会吹来柳林教育的“千树万树梨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