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刚参加工作,校长就给了我《教师教学用书》和课本,备课时先看《教师教学用书》,然后再问问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时觉得上面的教案有些少,不知道怎么写教案。前两年去培训时,要求老师多看《教师教学用书》,可是学校没有我的。直到今年暑假,四间房骨干教师培训,再加上每次的乡里教研活动都要求老师看《教师教学用书》,我再次与《教师教学用书》相遇,并一步步的喜欢上她,觉得她真的好用,可以帮助我解决困惑,直到现在离了她没法备课,离了她没了方向,离了她寸步难行,她就是我的“拐杖”――《教师教学用书》。
暑假培训要求老师带数学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有一个环节是小组内研讨然后做教案设计,并讲微型课。我们组从《教师教学用书》中找到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等。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王永根老师讲《倍的初步认识》,期中一句话:“倍是比较事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立马让学生认识到倍的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王老师把比较难理解的倍,讲的很清楚,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在想他的课讲的这么好,秘诀在哪儿?原来在《教师教学用书》里。实践经验告诉我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读懂《教师教学用书》。
在暑假里我一遍遍的翻看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可是开学之后我被分到三年级教数学,由于事先没看过三年级的,我就家里床头放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学校放一本,到家吃过饭顾不上孩子们,就到房间看《教师教师用书》首先看本册书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喜欢先在总目标里找本单元的目标和教材的编写特点,然后再看本单元的和本节课的,从大目标里找小目标,从小目标里找具体目标,重在把握好每一节课的目标,心中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加上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怎么讲都不会偏离主题。我愿意讲,孩子们乐意听。每节课都能把本质性的东西讲透。我发现我喜欢上了《教师教学用书》。
我还喜欢看‘备课资料’部分,她使我的课堂有了宽度,我可以在这里找到,本单元所讲内容的‘前生’。
每次必看‘编写意图’,她是专家
为什么这样编写?
每次接到文教室的教研活动,我也都会借来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在总目标、单元目标里找本节课的目标,先找对方向,再着重看编写意图,再在教学设计上做些摘抄。
有时时间紧了,只看她几眼,就去上课,感觉讲的课“岔道”了,偏离了主题,心中没了方向,狂躁不安。没有她指引方向,没有这“拐杖”帮扶,课堂就没了魂魄。
有时我也会在单元目标的指引下,先来想想本节课的目标,以及编写意图,再来找找这节课在小学阶段的‘弟弟’和‘哥哥’,然后再与《教师教学用书》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与丽娜老师是邻桌,与利鹃老师是对脸座,我发现她们也时时都在认真看《教师教学用书》,我们也经常交流,虽然我们教的科目不同,但是我们对她都情有独钟!
无论教多少年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她都是我的“拐杖”,她终将为我指引方向,带领我走上新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