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6
有一个团队,哼哧哼哧弄了半年,搞出了一个声控水龙头的产品,只要你对着水龙头说话就可以控制水的开关和大小。他们说这个项目可以解放人的双手,既省事又卫生,未来有前景。
创业那年有朋友用这个案例告诉什么叫——伪需求!
后来我知道创业是件九死一生的事情,其中有很大比例的初创企业会阵亡在伪需求之中。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伪需求是第一关的大BOSS,干不掉它就被它干掉。
想要干掉BOSS必须先了解BOSS,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那我们先研究下伪需求到底是什么?
伪需求的定义
伪需求是指被扭曲表述的、不能真实体现的需求。 例如用户说:我想吃包子了 另一个人说:没有包子,只有玉米你吃吗? 用户说:可以,吃。 在这个例子当中,伪需求是吃包子,而真实需求是饿了,需要吃东西。
诸如之类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不是需要一个电锤,我只是需要墙上有个洞,我也不是需要墙上有个洞,我只是需要把画挂上去,你如果高兴可以一直巴拉巴拉循环下去。
这些例子都是这样解读的:没有解构的需求就是一种伪需求。
需求会变化
虽然这种解释让人有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愉悦感,但是实际还有很多问题是似而非并不清晰,比如:
- 如果有1万个人跟你说想吃包子,你还能断言这些人的真实需求都是饿么?就没有不饿而想吃的人?
- 如果你已经之前已经吃了8个包子,然后你说你想吃玉米呢?还会是因为饿么?
有人要说,你这不是抬杠么?上面的例子只是列举了一种情景而已。你把各种情景全部导入进来当然不适用了。非常正确,问题的核心来了,场景不同需求也会随之而不同,需求既会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也会因自身情况的变化而不同,说的白话一点就是:
需求会时刻发生变化,真假需求也会相互转换
所以第一个论点:需求是变化的。
既然环境可以促使需求变化,那真伪需求的界线又在哪里呢?
平衡
经济学里面有个重要的概念叫:边际。诸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时间、边际效用等
为了方便理解,我举个例子:
有个饥肠辘辘的人吃包子,吃第一个时狼吞虎咽,第二个感觉包子美味香甜,第三个感觉就没那么香甜了但是还是想吃,到第四个就感觉饱了,第五的就不想吃了,再吃就要吐了。
这例子很直观的解释了边际效用,从吃包子看,每多吃个包子边际效用就相应降低,直到到第五个包子的时候为0,再吃第六个话就要呈现负数了。
不过这个例子里面有一个隐形的条件——包子的价格。
你之所以能吃到第5个包子,而不是第四个或者第三个,是因为包子的价格足够低而没引起你的重视。假如包子是1000元/个,你还会敞开吃么?
你吃和不吃,或者你吃多少个,都会根据你自身的需求和投入进行一种权衡。
假设:我们去做一件事情能带给我们总的快乐是A,为这件事投入产生的总的痛苦是B,C=A+B(C表示快乐盈余)
-
如果C>0,表示快乐盈余,这就是一种真需求精准定义,并且盈余越大,用户的需求也就愈强烈:从痒点→爽点→痛点逐步飙升。
-
当C=0,表示没有快乐盈余,这就是一种不痛不痒的需求了
-
当C<0时,表示只有痛苦,这就是真正意义的伪需求
因此需求的真和伪的本质是:
一种对需求的定价
就像风险和安全一样,既没有绝对的安全也没有绝对的风险,有的只是选择,选择对风险的定价而已。
因此:
- 当盈余的是快乐,那就是真需求。
- 反之盈余的是痛苦,那就是伪需求
既然我们知道,需求其实就是一种定价,那么我们就有办法把控需求的真伪切换。
降低投入,降低痛苦
人都是有损失厌恶的心理特征的,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损失痛苦需要2.5倍的快乐才能弥补。如果你丢了100块钱,需要捡到250块钱才能不会不爽。
所以,要想盈余快乐必须先要降低投入的痛苦,而我们的投入主要有哪些呢?
- 金钱的投入
- 时间的投入
- 感情的投入
这里面,时间和金额容易理解,我重点谈下感情投入的问题。小米几年前搞饥饿营销就是一种典型的消耗消费者感情的例子。
饥饿营销策略的主要核心还是对损失厌恶心理利用,让消费者尽可能的多投入,投入越多越难以放弃,最后在损失厌恶的心理驱动下非理性成交。
这种策略其实危害甚大,因为随着消费者投入越多,他对产品预期的快乐也就越多,他投入1分,必须获得对等的2.5分才能盈亏平衡,做为厂商让粉丝投入感情容易,但是通过提升对等体验就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了。
饥饿营销注定是一种傻X式的自毁行为
另外傻X案例就是:支付宝的集5福的活动。
因此一个好的产品或者服务,要想成为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必须穷尽一切办法降低用的财务投入,时间投入和感情投入。
从对需求的定价角度出发,除了降低痛苦以外,我们还可以想方设法的多产出快乐,让快乐盈余,盈余越多需求越刚性。
那我们先要分析下哪些需求可以产生快乐?
需求的构成
对此,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亚伯拉罕·马斯洛的有个著名的需求理论叫《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这个5个层次分别是:
-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社交需求
- 尊重需求
- 自我实现需求
为了方便理解我还用吃包子打比方:
- 生理需求就是饿了要吃包子
- 安全需求就是有人用枪顶着你吃包子
- 社交需求就是你为了搭讪美女吃了一个她的包子
- 尊重需求就是你通过刻苦训练一口气能吃下50个包子让别人仰慕不已
- 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好理解了,就是你吃完最后一个包子让天下再也没有包子可吃
这五个层级越来越高级,实现的难度及由此带来的总快乐也一个比一个高。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在投入不变化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帮助用户实现需求跃迁。这样单位产品给用户产出的快乐也就更多。那么你产品的刚需特性就会不断得到巩固。
褚时健的褚橙就是一种生理需求向社交需求的跃迁。所以褚橙会热卖,很多情怀类产品也都是基于这个原理。
团体需求
现在真伪需求的定义已经清晰但是还有一个头疼问题需要解决:
需求会因人,因时,因地而时刻变化,商业上如何准确把握?
我的主要由两个方法:
-
柔性化定制路线
这个方案容易理解,既然需求千变万化,那我的服务和产品也随你变化,这样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这个方案也是现在很多企业在着手转型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投入高,想最终实现快乐盈余也只适合特定行业的特定用户。
-
从特定场景切入后再精准定位人群
这种方案用比较经济的方法找到相同需求的群体,这种切片式的方案必须严格遵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哲学,要学会克制和自律。你的定位越精准给特定用户的愉悦越就会强烈。用户的忠诚度也就会越高。
比如30-35自律意识很强的中年人群体,晚上8-10点在家想健个身又不想出门还不想花钱,最后想象着自己有了人鱼线或者马甲线的样子。好了,KEEP横空出世,不要财务投入还帮你解决了所有的困扰,给你带来了极大的快乐盈余。
总结
海洋中的鱼(需求)大小不一,你在哪里(场景)捕鱼,你的渔网(投入)有多大,网眼(定位)的疏密,渔网结实程度(盈余)都将决定你能捕获到鱼的数量和大小。
- 抓不到鱼就是伪需求
- 抓到了鱼就是真需求
同理抓不到鱼的创业也是“伪创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