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需要挂画的钉子,还是那份家的温馨感,
这个例子在伪需求这块已经被举证多次。
心理学有句话: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
那为什么不能表达自己,说出来就好了,
可是传统的教育不允许,社会规则刻画了一个超我,这个道德的超我,这个社会确实稳定,人们也相敬如宾,每个人好像被装在一个套子里。
当我表达的时候,我说的是内心需求吗?
中国自古有一个沟通的终极目标,心有灵犀一点通,每个人都渴望对方可以根据自己一个眼神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越是亲近的人越迫切。
事实呢,上司很苦恼自己的手下为什么这么笨,情侣总是因此打架说对方不爱自己,父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我是为你好。
什么是真需求,我到哪里去找钉子背后的温馨感?
商场买衣服的导购都明白逛街的顾客喜欢当季新款还打折的衣服,可是自己不挣钱吗,老板不挣钱?当顾客穿着那过季又3折的衣服问我好看吗,导购当然笑嘻嘻的说这是问你量身定做的一样。至于折扣什么的,一定要一句话带过,不能反复强调。
那我站在顾客的角度,如我要是顾客我怎么看待自己的产品,翻来覆去还觉得自己产品挺好的,为什么销量就是不行呢?
当共享单车摆满大街的时候,出租车和滴滴司机觉得自己可能没戏了,可是共享单车争抢是汽车的市场吗?不坐车的人,还是不会坐车,人们不会用一种不方便的东西方便的东西,尤其是还要付费。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人的一生,如果说需求背后的黄金法则是什么,可能还是被营销人说烂的马斯洛需求理论吧,
为什么拼多多质量那么差,但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他便宜,
为什么免费的软件还要不停迭代,因为免费用的人就是喂养算法的数据。
商场的导购,机场的安检,销售,中介,接触人越多的职业,他们判断人的能力越强,如何在短时间给一个快速分类贴标签,是一个人能力的终极体现。
为什么抖音在海外封杀了,数据是能源,腾讯可以根据你的历史数据用标签拼出一张完整的脸,
人脑的试错能力有限,算力有限,但是机器可以几秒内根据数据确定在否定你上万次,这样的公司在国外当然是眼中钉,肉中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的每一个用户的每一个需求点都是在这个层次圈里,不停的轮回,从他喝的水,到穿的衣,从走路的姿势,到说的每一话,从他对金钱的渴望,到金钱的支出·····
所以什么是真“需求”,把需求带到这个轮回,不停的闭环思考,甩出去的是伪需求,剩下的都是真需求。
请你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是错的
刘润·进化岛·每日思考打卡
第四季,剩者为王
题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