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ー个主体!
何宗海在《教育的属性》提到,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论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则形象地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解释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皮亚杰学说入门》美.埃德.拉宾诺威克兹著之《序言》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
以上各位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说的,无非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孩子是ー个主体,无论是认知的,情感体验的,行为实践的。作为ー个主体,自有他的主体自我意识,喜怒哀乐,自由选择。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是不是我们的孩子就象ᅳ些人所说的,只是父母的“复印件”?或者是父母心中理想的影像?又或者是实现父母心中理想的践行者?
台湾的林玉体教授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九州出版社)引用了杜威的话:“哲学是教育的指导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上书自序 ),细细思量,似乎真的是这么ー回事:哲学思想决定了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并且整体上形成了某种哲学思维下的教育模式,西方人有西方人的哲学思维模式,就有西方人的教育模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模式,就有中国人的教育模式。
书中谈到古希腊时期,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医学学习就类似植物生长一般,我们天然的能力就是土壤,教师的观念就是种子,从小开始的学习就好比种子在准备好的土壤里一般,教学地点就像能带给种子营养料的环境,勤勉如同努力耕耘土壤。时间強化这些工作,使之滋长达到完美境界。”(同上书 12页)
苏格拉底则认为:学生就是“产妇”,教室就是“产房”,老师就是“助产士”,观念就是“婴儿”。(同上书 19页)
他们两位都重视学习者个人自身内在的“生长”和“认知”的力量,而挖掘、发展学生的内在的心理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正是西方教育的主流,而这很大程度决定于西方重视个体自由发展的主流的哲学思想。
而中国的教育功利化,受制于政治环境条件、社会环境条件、生活环境条件,学生很少有主动性(选择和学习),很大程度决定于中国的个体自由发展的哲学思想的匮乏或失位。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了解教育吗?
孩子是一个主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