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国际”模块的最后一周,精读书是尼尔·弗格森的《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书封近期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美国处处发难,甚至还曝出早在2017年6月29日时,95岁的基辛格在莫斯科参加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的纪念论坛,“顺便”见了普京。在一年以后的今天,美国媒体上却煞有其事的报道:基辛格是带着特朗普的嘱托去的,基辛格一直在帮特朗普筹划改善对俄关系,他甚至建议总统下一盘“联俄抗中”的大棋。基辛格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会不会提出这样的计划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基辛格的过往重新认识和了解这位“老朋友”。
普京与基辛格《基辛格:理想主义者》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基辛格的前半生,弗格森从基辛格出生写到1969年基辛格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从基辛格的成长,我们可以回到过去,体验当年的政治风云。只有把我们自己"放在基辛格的鞋子里",设身处地,用他的眼光去观察,才能更好地洞察当时的国际局势。
在这本书中,弗格森把基辛格的成长经历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年基辛格
基辛格出生在德国一个叫菲尔特的小镇,1938年移民到美国纽约。一开始他只是想学个会计,找份工作,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基辛格的命运,基辛格参军入伍了。在军队,基辛格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克雷默。克雷默发现了基辛格身上的优点,鼓励他追求上进。当时那个年代阶级分化并不明显,像基辛格这样的底层精英,凭着个人的努力完全可以成功实现逆袭;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使得像他这样的寒门士子会对自己的祖国,会对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充满了感激之心。
基辛格故乡——德国菲尔特小镇,镇上犹太人很多,号称“巴伐利亚的耶路撒冷”第二阶段:求学哈佛
从部队退伍后,因为美国实行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读完了本科,又回到学校拿到了博士学位。他在哈佛大学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并凭借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敏感,开始涉足核战略这个新领域,很快成为一个学术新星。
基辛格在哈佛第三阶段:幕僚之路
在肯尼迪执政时期,基辛格成了兼职的“幕僚”,他最早的“恩主“是纳尔逊·洛克菲勒。基辛格把洛克菲勒视为美国的贵族、温和的共和党人和开明的领导人。遗憾的是,洛克菲勒运气很差,每一次竞选总统都不成功。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之后,基辛格开始介入政策决策过程。尽管基辛格非常渴望参与政策决策,非常努力地工作,但却一直被排挤在外,没有办法得到信任。这是基辛格学到的最早的一堂政治课,是政治的规则使然,在基辛格选择上“洛克菲勒的车”的那瞬间,就注定要放弃“肯尼迪的车”。政治有政治的游戏规则,你可以选择当螺丝钉,也可以选择不当螺丝钉,但一旦你选择了当螺丝钉,就不能再选择拧螺丝钉的速度了。但退一步来讲,福祸相依。如果基辛格真的受到肯尼迪的重用,对他未必是一件好事。基辛格当时还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对政治的复杂和凶险并无深刻的洞察,这一课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纳尔逊·洛克菲勒 ,美孚石油公司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的孙子第四阶段:越战之思
在约翰逊总统时期,基辛格和美国政府一直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正是由于他身份相对超脱,所以才能更清楚地看清究竟发生了什么。通过实地调研,基辛格对美国政治决策机制的缺陷和复杂的国际形势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认识到美国遇到的最大的国际事务挑战就是越南问题,随后就全身心投入在越南进行的新型战争的调研中,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政策决策的真实内幕和混乱、悲观的越南战争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基辛格不仅学会了如何洞察美国的政策决策和国际局势,他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孤身作战,全力应付越南困局,学着尊重俾斯麦、戴高乐和摩根索等人身上体现的现实主义范式。基辛格走出书斋,到现实中才悟出了“打开黑匣子才能看清政策决策的内幕”的道理。
越战之思第五阶段:权力降临
1968年,当时美国国内局势、世界政治局势一片混乱,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基辛格就是在这时候登上权力舞台的中心的。其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尼克松会任命他做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出身比较相似,但经历和性格迥然不同,按道理,这两个人是很难合作的,不过这时的基辛格,已经不再是当年充满理想主义的基辛格了,他已经深刻地洞察了各国利益的较量,各种错综复杂关系之间的微妙平衡。
尼克松与基辛格真正让尼克松看上基辛格的原因是基辛格写的一份给新总统的报告。这份报告是由基辛格和他的哈佛同事一起起草的,其中主要谈的是如何改进政府的决策效率。基辛格和尼克松都认为,约翰逊政府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是因为外交政策制定机器出了故障。
有意思的是,在这份报告里,基辛格特别提到要优先考虑设定三个新的职位:事务秘书、新闻秘书和“国家安全联络与顾问”。基辛格评价到,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国务院缺乏信心、交流和团队精神,这导致了决策中的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最终铸成大错。尼克松应该留意担任其中的第三个岗位的人,即“国家安全联络与顾问”和国务院之间可能出现摩擦,应着重考虑,却没想自己因此胜任要职。对此,作者弗格森点评到:基辛格或许没有完全意识到,他和同事共同执笔了美国外交政策史上最高明的一份求职信。
至此,一代政治决策宗师诞生。正是基辛格和尼克松联手,才有了后面美国和中国的“破冰”,是现代外交史上少有的大手笔。
中美破冰读这本书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基辛格的成功经验,还为了尝试着去体察历史。基辛格最大的天赋不是哲学思辨,也不是跟人打交道,而是他对历史有特殊的洞察力。基辛格说:“你必须懂得什么样的历史是有关联的。你必须懂得什么样的历史可以汲取经验。”在他看来,约翰逊总统的越南政策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上至总统本人,中至总统的顾问,下至到越南打仗的“小兵”,都对历史毫无所知。整个指挥链似乎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当基辛格看历史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他的窍门是:“两个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任何关联依靠的不是精确对应,而是面临问题的相似性”,因为“历史教训要通过类比得出,而非寻求一致”。研究外交事务,对历史背景的认识不可或缺。尤其是因为一个民族要“通过对共同历史的认知”来识别身份,历史可以被理解为“国家记忆”。因此,历史研究是认识其他国家的指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