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一次出行完美的印证了,墨菲定律发生在我身上。
最近爱上了坐公交车。现在的公交车乘客非常的少,坐在里面悠哉悠哉的,可以看风景刷手机,乘坐的体验非常好。
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时间不确定性。
那天下午我出门办事,决定不开车也不坐地铁,预留了约两个小时的时间,赶去坐公交车。路线我策划过的,搭乘两辆公交车,路线是绕行半个城市,但是再怎么这个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也做了预留方案,万一赶不及中途转地铁。
于是,上了公交车之后,找了个靠窗的座位,悠哉悠哉的出发了。转车的过程当中我看了一眼时间,好像有点紧凑,因为我发现我要搭乘的这辆车还在站点没有出发(在不是高峰期的时候公交车的班次排得相当长)搞不好的话,时间要来不及了,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这人有个优点也是缺点,出去办事人家是赶,我是等。
于是我果断的换乘地铁,来到了地铁站。墨菲定律开始起作用了,当我刚下站台,一辆地铁刚刚起站离开。此时,还需要等五分钟,而地铁还需要转换一次不说,地铁站离目的地还需要走十分钟的路线。于是我坐了一站地铁后,决定出站打车。
打车软件上,我看着屏幕,一辆五公里之外的车接单后,慢吞吞地行驶着,到了某一个点,干脆直接停下了,大概是堵车了。事实打车不是一个好的备选方案,哪怕很快地上了车,车子在地面行驶,还受地面复杂路况的制约,确定性很低。
怎么办?看着这辆艰难挪动的网约车,我只能取消。要不,我直接骑车吧,在城市的道路上,说不定要比汽车的速度快。可是,等我看到站点唯一的一辆小遛刚刚被前面的一位刷走了。
今天可怎么啦?家人们谁懂啊。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现在后悔着,如果坚定地执行坐地铁的方案,可能还不会迟到,可是现在确定是来不及了,我给对方发了一个信息,说我路上出了状况,会迟到几分钟。
所以无奈之下,再次进了地铁站,选择继续地铁。最起码,这个是比较确定的方案。尽量能早赶到就早赶到,我不愿意让别人等着。
于是我又下了地铁转乘地铁站,可是墨菲定律再次上演,急匆匆地过了安检,来到站台,地铁刚刚从站台离开,呼啸着扬长而去。
好吧,死心了,再无其他的杂念了,干脆随遇而安吧。一想到这,反而安静下来,找了个座位,等着下一个班次的地铁。然后,中间又转乘了一次,来到了出站口。
出了站口,找小遛。很快找到一辆,扫码骑行,心里闪过那么一丝念想,会不会这车电快耗尽了,以前碰到过一次,中间罢工停了,我还得推着笨重的车子找停靠点。呸呸呸,赶紧甩头去掉这个恶毒的念想。可那天的我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还没骑一分钟,电瓶滴滴滴报警,提示我电量不足,赶紧就近停靠。
妈呀,就近停靠?哪里可以停靠?只能硬着头皮,一路在警示声里按足电门,穿街行驶。期间还闯了两次红灯。哎,说明环境造就人,在某种压力之下,任何好人的动作也会变形。
最后,这次幸运总算来临,电瓶车有惊无险地到了目的地,迟到了6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