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秋的夜晚,我们共聚一起,汲取智慧,传播爱和温暖,抱团成长凝聚力量,开启美好的时光。
今晚由美娴老师分享《钱氏家训》第14讲:安分守已则鬼神无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安分守己,那么就算是有人想要在暗地里陷害他,他也会得到神灵庇护。
一、什么是“安分守己”?
人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叫安分守己。安分就是严守做人的分际、分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明白自身的责任,明确自己的义务。守己就是要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坚守自己的正确信念。
通过下面的故事,我们近一步体会“安分守己”的深刻内涵。
袭人在沁芳桥畔遇见管葡萄的老祝妈,老祝妈说:“今年果子虽遭踏了些,味儿倒好,不信摘一个姑娘尝尝。”
袭人正色道:“这那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
听了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
想一想在家中,我们在妈妈的位置吗?我想到的是我常常越界,扰乱孩子的节奏,比如:天冷了,孩子多穿衣服;饭桌上,唠叨孩子多吃菜;学习上,常常盯着作业完成了吗?试想,我的这种“为你好”已经破坏了孩子的正常节奏。如果孩子在3岁前,我们可以多些照顾,无可厚非,可是再大些,孩子就要做自己,不让别人约束他了。可我们恐惧呀!我们是不是没有做到安分守己呢?让我们多反省自己!
可见,我们不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做什么事,交什么人,守规矩就能和谐、成事,不守规矩只能冒犯人和坏事。
二、安分守己的处世态度无比要要
成语“安分守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生修为观念,体现了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安分”的价值内涵,就体现为“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的意旨。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一说到成语“安分守己”,仿佛可视为消极人生态度的代名词。实则不然,它乃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旨在践行中庸之道,而不使言行偏离正确的方向和轨道。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安分守己”作为修为工夫,乃旨在成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安于本分,谨守己性,就能够尽性以至于命,从容中道,泛应曲当。
“安分守己”:安于己之本分,谨守己之性分。“安分守己”的人生观,非是安于现状、与世无争和循规蹈矩的碌碌无为,而是乐天知命,坚守性分,而踏踏实实的人生修为。
人之为人,必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大学》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因此,“安分守己”,给予我们的人生价值启示是:
①真能“安分守己”者,必由道义行,笃定性分之中道而不迁,谨守处世之规矩而不越,方能无有一毫侥幸、苟且之为。
②真可“安分守己”者,必由道德为,诚意正心而不偏,笃定性分而不过,耻有心所不安之念、事有所累之为。
三、安分守己是清清爽爽做人的基本态度。
什么叫做人?做人必须要有一个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君子坦坦荡荡,不虚伪,待人真心实意;安分守己,本本分分,不奸狡圆滑;心地简简单单,不复杂难测,堂堂正正,不算计谋划,这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宁可自己吃点亏上当,也不把别人中伤,宁可受伤被骗,也不把人伤害,经得起考验,撑得住磨难,抵得过诱惑。不会为了金钱,而做出没有良心的事情,一切都凭良心做事;不会因为名利权益,做出伤天害理之事,不做心狠手辣,偷鸡摸狗的小人。
人活一辈子,人品才是最关键,善良才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当你失魂落魄,一无所有时,人品还是你最好的名片,是你一生中最硬的底牌。不管是做人,还是处事,做人一定要言而有信。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许下承诺,一旦承诺了,就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说过的话兑现,人无信,则不立,有情有义才受人爱戴。
但是,安分守己并不是故步自封,父母要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不要有太多的奢望,不要有太多的贪欲,要让他们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遇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做过分的事情。”
书中的这些话犹如警钟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不越位、要守己,这不是什么高级追求,却“鬼神无权”。
感恩成长的力量,让我们遇见生命中的美好,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陪伴!期待下次相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