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神曲含消化酶、维生素B、复合体、麦角固醇、挥发油、黄酮类和苷类等活性物质,除此之外,还有酵母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六神曲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可促进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水解,从而促进消化吸收,但同时也会产生大量毒害微生物,严重影响药物使用安全,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六神曲具有健脾健胃、消食调中增强胃肠动力,促进胃酸分泌、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和促进肠道运动等多种药理活性。
影响六神曲消化酶活力的因素。消化酶是一类水解酶,是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成分之一,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催化分解为可被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从而使其获得用于维持生命、生长及繁殖等活动所需的能量与营养。六神曲中的消化酶主要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糖化酶、纤维素酶、麦芽低聚糖酶等。目前全国各地六神曲标准不尽相同,不同处方、不同制备工艺和不同发酵方式,对六神曲消化酶活力均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处方对六神曲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虽然全国各地所收载六神曲标准中均以苦杏仁、赤小豆、鲜青蒿、鲜苍耳草、鲜辣蓼为主,但它们的比例却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地区六神曲的消化酶活力各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 规定,六神曲中麦麸含量为33%,面粉含量为67%,杏仁、赤小豆、青蒿、辣蓼、苍耳分别占麦麸与面粉总量的 1.3%、1.3%、6.7%、6.7%、6.7%,上海、北京等全国13 个地区的六神曲处方标准中,面粉的用量均大于麦麸,而北京、吉林、甘肃、黑龙江和宁夏地区六神曲标准中未加入麦麸,全部以面粉取代,但面粉含量过高会导致六神曲的粘性增加,降低服用口感,同时其消化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有研究表明,不同面粉与麦麸的比例,以及不同碳氮比(面粉+麦麸与赤小豆的比值)对六神曲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的酶活力均有影响,当麦麸与面粉的比例为70:30时,六神曲的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的酶活力达到最高,为50.0mg min-1m-1, 58.9mg·min-1·m-1和1.767·10-3mg·min-1·m-1,碳氮比100:2时,六神曲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3种消化酶活力表现为最高,为 51.1/mg/min·g, 50.9·mg·min-1·m-1和2.014 *10-3mg·min-1·m-1,同时六神曲的口感较好,便于服用。王云庭等考察了陕西、四川、广西、北京、河北五地六神曲的麦芽低聚糖酶活力,结果表明,广西六神曲中麦芽低聚糖酶活力最高,四川六神曲中麦芽低聚糖酶活力最低,麦芽低聚糖酶活力可作为六神曲质量评价的指标。虽然不同处方对六神曲麦芽低聚糖酶活力影响较大,但对六神曲淀粉酶和蛋白酶的酶活力却几乎无影响,有研究测定了上海、四川、浙江和江苏四地的六神曲淀粉酶和蛋白酶的酶活,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四地六神曲中蛋白酶和淀粉酶的酶活力大小差异不显著,并提出上海、四川、浙江和江苏四地不同处方六神曲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制备工艺对六神曲的消化酶活力有较大的影响:王海洋等将赤小豆以煮烂的方式加入,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的水煎液拌曲制成六神曲,以淀粉酶活力为标准,考察了不同制备工艺对六神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将赤小豆煮烂加入所制得的六神曲的淀粉酶活力有显著的提高,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的水煎液拌曲所制得的六神曲淀粉酶活力也有显著提高。
不同发酵工艺对六神曲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六神曲的发酵是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利用药材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合成多种消化酶、维生素、苷类等活性物质。目前,对六神曲的发酵方法及发酵时间未见有明确规定。传统的发酵方法是自然发酵,发酵时间是以六神曲表面生黄白色菌丝时为宜,但这种以经验判断的方法因人而异难以控制,对此,刘腾飞等考察了不同发酵时间对淀粉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酵3d时,六神曲淀粉酶的酶活达到最大。徐云等对六神曲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糖化酶及FPA 滤纸酶(纤维素酶的3种酶组分协同作用后的总酶活)和纤维素CMC酶5种消化酶酶活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的酶活在发酵第3天达到峰值,之后下降并趋于平缓;蛋白酶在发酵前4天变化不大,之后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其酶活力也增强;FPA 滤纸酶和CMC酶活力在发酵第1天至第3天逐渐上升,第5天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缓,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发酵过程中真菌与细菌的繁殖交替有关。自然发酵存在诸多不足,如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会产生真菌毒素(如黄曲霉素)等,严重影响六神曲的用药安全。为了降低六神曲的毒害作用,可通过对参与六神曲发酵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并以无毒菌株进行纯种发酵加以解决。目前已经从六神曲中分离得到微生物, 邬吉野等将参与发酵的菌种进行分离,得到菌种进行纯种发酵,结果表明,黄曲霉菌经纯种发酵后可以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酶活性,伞枝犁头霉菌、杂色、曲霉菌和肉色曲霉菌,可以显著提高蛋白酶酶活,进而提高六神曲的品质。
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与保护作用:六神曲在发酵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酵母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动物的消化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与保护作用。庄彦华等用神曲口服液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进行治疗,并于两周后取患者粪便进行分析,经治疗发现患者粪便中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多,肠杆菌量较治疗前减少,说明中药六神曲可以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量, 减少需氧菌数量。六神曲含有青蒿素、芦丁、齐墩果酸、苦杏仁苷和槲皮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对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郭丽双等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先将小鼠给予大黄煎剂灌胃,破坏其肠道微生物平衡,再以六神曲及其复方制剂灌胃恢复,以自然恢复为对照,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的结肠组织的溃疡表面能得到较好的恢复,由此可以说明六神曲对消化道表面的创伤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六神曲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食物水解和提高肠胃动力从而增强消化作用。采用离体的方法研究了六神曲对大鼠回肠平滑肌收缩能力的影响,用阿托品处理大鼠回肠,研究六神曲对回肠平滑肌收缩抑制剂解除效果。结果表明,六神曲能够促进大鼠回肠平滑肌的运动,并对抑制大鼠回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阿托品有一定的解除作用。刘峰等用六神曲药液对空腹处理的小鼠进行灌胃,并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将小鼠的排便时间作为响应,考察了六神曲对肠管推进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神曲药液处理的小鼠与参考组相比较,其排便时间有明显缩短,说明六神曲对于小鼠肠道内容物推进功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山楂:始载于《本草衍义补遗》, 其炮制始于元代《 丹溪心法》。山楂为药食同源品, 归脾、胃、肝经, 性酸、甘, 味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及其炮制品对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临床调剂方面, 有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 不同炮制品临床效果有所差异。研究表明, 山楂炮制后, 山楂的主要成分如有机酸、酚酸类、黄酮和三萜类等含量均发生了变化, 从而改变了山楂性味和疗效。
山楂在炮制过程中性状变化:研究发现山楂在炒制过程的颜色变化有以下规律
表面: 鲜红色~深红色~暗红色~红棕色~暗红棕色~棕褐色~焦褐色~黑褐色~黑色。
果肉: 黄白色~浅黄色~浅黄棕色~黄棕色~黄褐色~浅棕褐色~棕褐色~焦褐色
断面: 黄白色~浅黄色~浅黄棕色~黄棕色~黄褐色~浅棕褐色~棕褐色~焦褐色
结合中国药典及地方炮制规范对炒山楂、焦山楂和山楂炭性状的描述, 确定在当前炮制条件下, 炒山楂的炮制性状终点为14min、焦山楂为19min、山楂炭为22min。
有机酸类: 有机酸含量先升后降, 在炒制14min时有个高点, 与炒山楂的炮制性状终点相对应,随后下降,19min左右进入中间的平台期,与焦山楂的炮制性状终点相对应,22min以后下降幅度增大,但至部分炭化时仍保存一定的有机酸 绿原酸也属于有机酸类化合物, 其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与有机酸基本一致, 在炮制性状终点前后均有一个平台期, 平台期前后均下降明显。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同属于三萜酸, 其中齐墩果酸在炮制过程中相对稳定, 而熊果酸在14min时有个高点, 随后下降,至19min后基本不变,与有机酸和绿原酸部分规律相近。黄酮类: 金丝桃苷属于黄酮类成分, 其在山楂炮制过程中趋势明显下降。酚类: 表儿茶素属于酚类成分, 其在炮制过程中迅速降低, 至19min含量极低,随后降为0 有研究表明,表儿茶素在山楂储藏过程中极不稳定,在炮制过程中也会减少。
山楂不同炮制品终点判断综合性状和成分变化规律: 可以看出山楂炒制过程中出现了 3 个关键时间点,分别为14和19和22 min。炒制14min时, 有机酸类含量上升或保持着一个较高的平台期,可能是炒制使其质地较为疏松, 有机酸溶出增加, 符合炒山楂传统炮制性味和功效 善于消食化积 , 故确定为炒山楂炮制终点;炒制19min时,有机酸类含量降至第二个平台期,酸性减弱,同时表儿茶素含量极低,可能是受热聚合成鞣质等,增加了苦味成分,符合焦山楂传统炮制性味和功效,酸味减弱、苦味增强,长于消食止泻 ,故确定为焦山楂炮制终点;炒制22min, 有机酸类含量下降幅度增大,但仍保存一定的有机酸含量, 表儿茶素不可检测, 符合山楂炭传统炮制性味和功效,味苦微涩, 有收敛之功,偏于止泻、止血 , 又符合炒炭存性 , 故确定为山楂炭炮制终点。

因炮制方法不同,临床有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之分。生麦芽疏肝健脾,消食通乳; 炒麦芽回乳汁、下积滞; 焦麦芽健胃消食。关于麦芽功效,文献中有的认为生麦芽有催乳作用,炒麦芽有回乳作用,而有的则认为生、炒麦芽都有回乳和催乳的作用,关键在于量的大小。另外,对麦芽炒焦是否增加其健胃消食的作用,亦存在较大争议。
生麦芽,疏肝健脾,消食通乳。《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述“镇肝熄风汤”时谓: “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 ……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解》谓: “为其性善消化, ……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 舒肝宜生用,炒用之则无效)。盖肝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 ……麦芽与肝为同气相求,故善舒之。 ”可知,生麦芽乃大麦之萌芽,具生发之性,能顺肝木将军之气,使不抑郁,故入肝经而能疏肝解郁,正如《本草求原》中谓: “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脾胃同居中焦,其中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脾胃都有密切关系。生麦芽乃大麦之萌芽,具生发之性,不仅能顺肝木将军之气,也可顺脾气主升发之性。脾气升发之性正常,则脾主运化功能正常。脾主运化功能正常,则可促进食物之消化吸收,故生麦芽入脾经而可健脾消食。
妇人乳汁乃气血所化生,气血上行则为乳汁,气血下行则为月经。妇人产后乳少,原因不过2 条,一为“不通” ; 一为“不足” 。肝主疏泄,如肝气郁滞致乳络不通,则乳汁排泄必然不畅,此属“不通” 。脾( 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有碍,乳汁生成减少,此为“不足” 。生麦芽之生发之性,既可助脾之运化,又能助肝之疏泄,如此一则乳汁之化源充足,二则乳汁排泄亦可顺畅,所以生麦芽可引气血上行而能通乳。
炒麦芽回乳汁,下积滞。《药品化义》: “大麦芽, ……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 ”《本草求真》载: “薛立斋治一妇人丧子乳胀,几欲成痈,单服麦芽一二两,炒煎服,立消,其破血散气如此。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解》谓: “至妇人之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无子吃乳欲回乳者,用大麦芽二两炒为末,每服五钱白汤下) 。 ”以上 3 个论述中回乳均用炒麦芽,而“散血行气”“破血散气”和“微兼破血之性”之说,笔者认为均指炒麦芽具有可引气血下行而能回乳之功效。乳汁乃气血所化,况妇人产后气血本虚,不可妄用活血破血药,惟可用像炒麦芽这一类药以引气血下行,使之回乳。笔者曾听北京中医药大学许文忠教授言“麦芽炒用一两半,乳汁滴滴化血红” ,气血上行则为乳汁,下行则为月经,故可得出炒麦芽可引气血下行而能回乳。
《丁甘仁临证医集·麦芽》谓: “熟腐五谷,消导而无停; 运行三焦,宣通而不滞。麦芽无毒,炒黄去芒,留芽用。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谓: “痢疾一证,古称滞下,盖里有滞浊而后下也。 ”临床有“痢无补法”之言,因痢疾多有积滞之邪阻于胃肠,而胃肠贵在通降,正所谓“六腑以通为用” ,故《医学心悟》谓“古人治痢,多用坠下之品……” 。笔者查阅历代诸家医案,发现在治疗“痢疾”一门之时,常选用炒麦芽,盖取其下胃肠之积滞。由此笔者认为,炒麦芽具有宣导胃肠积滞之功效。如《丁甘仁医案·痢疾》中有“洪左”一案,前后共5诊,在第 4 诊中丁氏处方中有“生熟谷芽各三钱” 。笔者认为此处的“熟谷芽”即“炒谷芽”。原因有二: 1) 《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医案篇·咳喘》中“张男”一案,处方中有“生熟米仁各 15 g” 。“米仁”即“薏苡仁” ,临床常用仅“生苡仁”和“炒苡仁” 2 种,故“熟米仁”即“炒苡仁” 。2) 章先生曾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肄业,亲受丁甘仁先生的教导。故二人处方用药习惯应相同或相近,故“生熟”即“生炒”之别名。谷芽与麦芽同属消食药,都是谷物之芽,功效亦大同小异,故笔者认为此案中代之以“生炒麦芽”亦可。因为此患者前已经过3 诊,久痢伤脾,故用生者以助脾气,但胃肠之余邪尚存,故用炒者以助通降。
焦麦芽健胃消食。《医学实在易·卷三》: “泄泻之症, ……如食积,加麦芽、山楂炒黑” 。《用药心得十讲》中焦树德亦认为麦芽“炒焦用,消食化积的作用最大” 。2010 年版《中国药典》认为, “焦麦芽消食化滞” 。麦芽炒焦可增强健胃消食的作用,这也是焦麦芽的主要功效所在。有人从现代药理研究对上述观点提出置疑,他们认为,麦芽主要含淀粉酶、转化糖酶、蛋白酶等消化酶类成分,可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的分解,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轻度促进作用。酶的性质是不稳定的,一般酶作用的最适宜温度为37 ℃左右,经过高温炒焦将会使其失去活性而失效。并举《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入汤剂皆宜生用”为佐证,故认为麦芽不宜炒焦用,而必须生用。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如果麦芽炒焦会破坏其中所含酶的活性,那么《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入汤剂”的温度也足以破坏其活性了。况且亦有人认为不能把淀粉酶作为起消化作用的主要物质,还应注意到麦芽中可能有调整机体自身消化功能,从而达到消食目的之物质。而有人既认为淀粉酶是麦芽中助消化物质,受热易破坏,但也提到了乳酸是麦芽消导成分之一,麦芽随炒制程度的增高,其乳酸量相应增加。。《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谓“小麦主养肝心” ,此说源自《素问·五常政大论篇》: “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谷麦” ,可知麦为心之谷,故可入心。《金匮要略》中谓“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焦麦芽具焦苦之性,故入心。夏桂成所著《月经病中医诊治》中谓: “盖胃土非心火不能生,脾土非肾火不能化,心肾之火衰,则脾胃失生化之权。 ”一般我们所说的“火不暖土” ,针对的都是后者( 肾火不能暖脾土),而对于前者( 心火不能暖胃土) 似乎很少提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焦麦芽焦苦入心,其性甘温,可补心阳,心阳生胃土,故有健胃消食之力。
生、焦麦芽均可消食,但生麦芽是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虚不运者; 而焦麦芽是健胃消食,适用于食停胃脘者。脾胃同病者,二者可配伍使用。乳少不通者,用生麦芽以补之通之; 乳汁郁积者,用炒麦芽以下之回之。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者,亦有人主张生、炒麦芽合用。笔者认为,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者,多伴有乳络不通之证,如单用炒麦芽回乳,效果可能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如配伍生麦芽以助肝疏泄、畅通乳络,则可事半功倍。临证处方时,应明确所用是生麦芽、炒麦芽还是焦麦芽,不可仅书“麦芽”二字,因为这与临床疗效是密切相关的。
中药“炒香”过程中,由于热的作用,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也会发生量和/或质的改变“量”的变化与有效成分、溶出量变化相关,“炒香”改变了药材的组织结构,降低了化学成分的扩散阻力,提高了溶出量,同时,热不稳定成分由于“热”的作用而发生降解而致溶出量减少;“ 质”的变化与新物质的生成或原物质的消减相关,因此,在中药“炒香”工艺研究中,多以“ 有效成分 ”量和/或质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药材中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无效成分”,如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在“炒香”过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的成分, 在这些复杂的反应中, Maillard反应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反应之一,其 MRPs 多为具有挥发性的醛、酮,多为具有“香”味的物质,且具有一定的活性,因此仅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并不能科学、全面阐述麦芽炒香后,“消食化滞”作用较生麦芽更强的作用机制。近年来研究者开始逐渐关注药材中蛋白质、氨基酸、麦芽糖、葡萄糖以及炮制中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丙烯酰胺等传统意义上的“无效成分”在“炒香”过程中的变化。对麦芽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从“无效成分”的角度研究麦芽炒香的物质基础以及作用机制功效机制,更具有科学性,实质上, 对大多数中药来说,“香”的产生与“无效成分”之间更具相关性,因此,从“无效成分”的角度为研究中药“炒香”工艺及功效阐释反而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