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16岁少年杀师案的几点拙见

关于16岁少年杀师案的几点拙见

作者: 宝拉羊 | 来源:发表于2017-11-16 14:46 被阅读0次

    近日,湖南一16岁少年因抗拒作业而残忍杀师。究竟是什么让十六岁花一般的少年举起刺刀残忍的虐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和蔼可亲的老师呢?

    事情的起因是一份作业,老师在假期前布置了作业并要求假期之前做完,少年不想完成作业,于是拿起了刺刀,在老师身上捅了26刀,老师倒在血泊之中,不省人事。

    这个理由看似可笑,却是真的。

    学生真的因为作业而捅死了老师。

    正是因为这个真实的理由让人感觉可笑,我们才更应该认真分析这个理由背后的合理性。

    首先,不妨来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该学生的同学曾评价该学生“孤僻,沉默寡言”、“喜欢在成绩不好的学生面前炫耀,不和成绩好的人交流”。这是该学生身边人对他的直观印象,我们不妨从这里下手,尝试透析他的心理。

    “孤僻,寡言沉默”他的这个特征表现出他与身边环境的共鸣甚少。一般来讲,共鸣很少是因为对身边的兴趣不大,而兴趣不大多是因为自认为与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而这种自认为也分为两方面,一是客观层面的,就像很多天才不被世人理解,所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二是主观层面的,即所谓自视过高,孤芳自赏。自认为自己处在一个与世人不同的次元,通常,还认为自己的次元高于世人。个人愚见,该学生大概不属于第一种,大概率是第二种,长期处于第二种心理影响下,人会失去沟通,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围着自己转。该学生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整个世界都围着我转,你老师又算什么,我不喜欢你布置的作业,你又不肯取消,没办法了,总不可能要我妥协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是该生的极端自私使他挥起了刺刀。

    “喜欢在成绩不好的学生面前炫耀,不和成绩好的人交流”也佐证了上一个观点,他的极端自我不容许知道有人比他更强,他要堵住魔镜的嘴——“世界上只有我最美,没有什么白雪公主。”他要保护住自己的小小墙角,他还需要那个狭小的地方来自赏孤芳。他逃避真实世界的信息,屏蔽掉对自己不利的消息,费尽心机地接受到自己希望的讯息——“整个世界我最厉害”,于是他只和比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接触,通过恶意对比和炫耀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给自己求一个心安。而逃避接触比自己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性逃避开真实的世界,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添上败絮一般的瓦片,支撑起自己的妄想。在这种行为背后,蠢蠢欲动的是该生心中的怯懦和深深的自卑。

    通过以上的表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是该生的深深自卑与怯懦将他推向深渊,在老师拒绝他之后,他的内心世界秩序遭到破坏,在他眼中,老师的不顺他心意的行为就是挑衅,就是侵略。

    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基本描摹出该生的心理,在他心中,老师拒绝他的这个行为就是在侵略他的内心世界,在瓦解他的内心秩序,为了维护他变态内心世界的吊诡平衡,他必须对老师进行回报。

    他选择了什么方式进行回报呢?

    他用26刀虐杀了老师。

    他用了杀戮的,结束生命的方式进行回报。

    在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人人都会心里一颤,进而毛骨悚然。

    讲道理,一个人选择了一种方式对另一个人进行回报。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那么心里的这一颤究竟缘何?

    这种毛骨悚然感于一种等同,是来自于“拒绝学生不写作业的请求与被虐杀在该事件中被等价代换了。”

    而这种等同让人毛骨悚然又是因为我们认为生命远远大于这种狗屁请求。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由于人深知生命的伟大,人对生命怀着虔诚的敬畏,人对生命有着与生俱来的尊重。该名学生仅仅因为老师拒绝自己的请求而残忍戕害了老师,这背后是对生命的极度轻视,好似他人的生命轻如鸿毛,一文不值。若是别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那么即使杀掉别人对他来讲也不算匪夷所思。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认知啊。这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竟如此浅陋,没有对生命的尊重,在我眼里,他与野兽没有两样。

    同样,我们还可以从他对生命的浅陋认识背后透析出当前教育的一大漏洞。

    当代中国,东方雄狮,雄踞一方,经济政治各方面水平突飞猛进,国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家机器中需要的零件量就越来越大,也就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建设人才,教育业于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大批公私立学校,补习学校,技术学校遍地开花。

    每个教育从业者都致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最棒的学生,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现象,比如早教课堂,双语幼儿园的火爆,学区房的热门等等,都反映出了老师们家长们迫切地将孩子培养成好学生的心态。可是这么着急地将孩子变成学生,真的没问题么?

    当代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当代的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并不负责传道解惑;那么,当代的学生也自然从教育者那里得不到道,启不得迪,压在练习册下的经典被称为闲书,明媚午后的街头玩耍被称为不务正业。开启孩子眼界,构建孩子内心世界的经典被换成了成叠的课本;帮助孩子认知世界,构建孩子社交世界的嬉戏打闹被上不完的补习班替代。孩子们稚气未脱的年纪就被推搡着成为一个学生,在主观世界尚很暧昧的情况下就被灌输知识,被布置任务。我们不妨尝试揣测一下孩子们的心理。

    一开始,一定是困惑的,一定会充满疑问,不知道为何上课,为何完成作业,为什么不能出去玩,为什么上课不能说话,为什么我的答案是错误的……

    然后,是习惯,孩子们会用他们超凡的记忆记住:“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成绩优秀”、“课本上说法就是铁律”……,虽然有可能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既然老师要求了,大家都这样做了,那么我也只好这样吧。

    最后,是信仰,这个阶段,孩子们已经完全成为了学生,他们相信“学习好才有好出路”、“标准答案才是正解”……并且诚心的为之奋斗,任由学习知识填满自己的整个世界,比如前几年曾发生过的名牌大学学生无法自理,高考失利而跳楼轻生等事件。这类事件的主人公们无疑都是一个个好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人生任务,在学习面前一切都可以妥协,生活能力可以依赖别人,若成绩不佳,头颅也可抛。

    所以我认为,在孩子心智还未成熟,还似一张白纸时,就给孩子灌输价值,还是给一群孩子灌输同样的价值,还要求孩子们必须服从。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这会阻碍孩子们多元发展的路,甚至还会把有些孩子推向极端。而对此,我认为教育应当慢下步子,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确认识生命,先成为一个人,在考虑成为学生的事,这才是正确的顺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16岁少年杀师案的几点拙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vl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