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最后一个有关发展的理论是依恋理论,将来访者的问题和行为模式与早期依恋类型联系起来。
根据这个理论,早期依恋类型会影响人们发展自体感、和他人的关系、适应压力大额方法以及自我调节的模式。
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安全型有三种,包括回避/咀嚼型、关注/焦虑型和混乱型。
成人依恋类型被认为是儿童时的气质、父母的依恋模式与气质、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以及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与早期依恋类型建立联系,对有以下问题的来访者进行个案概念化是有帮助的:
自我调节,包括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
共情和心理化
依恋理论起源于人们生来就倾向于依恋他们早年间的看护者的观点。孩子们从他们的抚养关系中得到的安全感帮助他们发展出了处理各种经历的情绪调节系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有关抚养和保护的经历在大脑中被编码,帮助人们发展处能够预测和了解周围的环境以及拥有心理层面的安全感的能力。
儿童在1岁形成的依恋类型将影响他们面对压力、焦虑与情感困境时的回应方式,也将可以预测他们应对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方式。
安全型依恋的人们很容易回忆起他们与他人相处的经历,能够在讨论中化解痛苦的回忆,从全面的角度考虑他人并且可以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观点。
一个个案概念化的案例——与依恋理论建立联系
案例呈现
林先生工作一直都很稳定,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很焦虑,无法深入工作,整天想着尝试新鲜事物,总想辞职去重新活一遍。
描述问题和模式(聚焦)
林先生有很严重的不安全型依恋关系。他对面对真相和维持现状充满了焦虑。他的妻子觉得要被林先生的焦虑弄窒息了。因为林先生总是觉得当下无趣,需要不断地寻找自己,让生活跑的更快一些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于是他不断地去要求他的妻子去做他自己也无法做到的事,于是争吵不断。
回顾成长经历
林先生生活在与母亲关系亲密的家庭里面,他的父亲没有责任心,无所事事,他的母亲感觉到焦虑,无处释怀。于是母亲与林先生相依为命,在亲密关系当中,不断地释放自己的恐惧和情绪。他很小的时候,就不断地到同学家里去住,上学也要去更远的城市,不断地逃离。
可是他的母亲,害怕他离去,不断地控制他,不断地替林先生做决定。林先生在这种关系中感觉到窒息,他要逃离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这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将成长经历与问题、模式和依恋类型建立联系
林先生的模式是矛盾型依恋关系。林先生因为与母亲过度的亲密关系,他认为应该对关系中的问题负责任,他想拯救母亲,并且会理想化他们早期的看护者母亲。因为这种在母亲的相处模式中是被过度关注的,所以在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是会感到过度的失望和焦虑的。所以他在工作中无法建立深度的他人关系,总想重新开始一段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