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中庸》中说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我觉得这里的“致中和”,讲的就是一个“度”。
最近因为感冒生病,病急乱投医,换了好几个医生看。但是看医生这件事,大家都有体验,不管是什么病,最后都会叮嘱你要保持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辛辣刺激,不吃生冷油炸,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良好作息,不要熬夜,保持乐观心态,不要生气等等。似乎医生说的话就好像废话一样。因为你不用走进去,都知道他要说什么了。
但是,除了这些,你还期待他能说什么呢?或者说,你认为导致你生病的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是的,的确是没有了。人得的病总是奇奇怪怪,表现形式也很不一样,但在根源上来讲,就一个原因,就是打破了身体的某种平衡。
比如“作”与“息”的平衡,“寒”与“热”的平衡,“内”与“外”的平衡,“攻”与“守”的平衡……
前天去看的是位老中医,诊完脉,说我体内有寒湿,症状也都对。然后医生叮嘱我不要吃……,我一听,全是我平时最爱吃的东西,虽然是水果和粥水这些健康的食物。看来,不管是什么东西,都要讲究个度,太过于偏爱偏好于某些食物、某些动作、某些习惯,就会让你的身体打破平衡。
坐久了不行,吃多了不行,睡少了不行,什么都要把握个刚刚好。虽然不用每天都把握得刚刚好,但起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要保持动态平衡,“它”会给你几次犯错的机会,但你不能一再突破它的底线,否则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