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作者在写作开始时都曾遇到过自己的“王遇香”。或许可以称之为初心,这有点太狭窄,还不够形容那种际遇中的美好与震撼,我们又能称之为“盘古开天辟地”或“创世纪”。当然,这不是一种夸张,而是为了让“王遇香”所包含的意义更深更广。
这篇文字读下来的第一感受就是每一个字都很沉实,整篇文所探讨亦或所表达的内容非常严谨慎重。这是作者手法老练成熟在文字中的体现,也是作者对文中提到的人物的敬重。(结尾给出的注也可能是怕有人会误解。)
就如毛姆在《月亮和六个便士》当中的创作手法一样,以一个第一视角对文中的也是现实中的作者进行了一次采访。这种写法让读者读完真假难辨,所以小说家都是虚实结合的高手。
“我”在文中坦诚我创作的《素心剑》的来源,对于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惶惶不安。以“我”对创作武侠的一腔热血和对前人们的敬仰以及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进行了对写作这件事的深刻探讨。
一个作者,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谦虚,还是难以启齿,亦或者诸多不如意,或对别人和市场赋予自己的荣誉和财富的驾驭能力,以及一个人对本心追求和自我审视的高度深度都体现在了里面。
我们真的觉得被赞誉的就是好的么?我们真的能承认让我们获得掌声或荣誉的本质都是属于我们自己么?
创作,如果没有前人铺路,没有前人一铲一铲地剜刨,在广袤而多变的山坡和沟渠里哪来正确的方向,更别提坦途。每一个字的创作,每一个词汇的组合,每一种文学形式的诞生都是前赴后继的人夜以继日的付出凝聚而成。我们当然要承认他们的成就是前者,而我们的高楼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
《素心剑》在文中被作者称为是金庸的原创,那现实中若真的有一部成功的《素心剑》一定是我与金庸老爷子隔空对话产生的灵感。或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以及他写作的经验中甚至是他生活的感悟中窥到了他真正的本心而创作出来的。难道不应该去承认这作品本就是他的原创么?但现实往往让我们忘了“王遇香”。财富、荣誉一旦扑涌而来,我们人人都是那个期盼知道真相的“原创”者死去,以掩盖自己“盗取”他人原创的“罪行”。(文中提到了金庸起诉了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也是网络上第一起同人文被起诉的案例。同人文与其他文不一样,本就基于原创进行二次创作。所以一直以来争议很大。)而实际大可不必,对于文字有大的胸怀的人从来都是为了让你像他一样对前人感恩尊重,而不是为了没收你的财富和荣誉。(这里,也许起诉者只要一个态度而已。)
所以“王遇香”也是最初始的那份坦诚。当然,生活中她一样也会被改变。好在文中我的王遇香还没有摒弃那一份坦诚。只是忘了最初的愿望,被生活同化。
当然,小说中还有更多探讨的东西也不一一来说。总之,一篇文章让你看后受益匪浅,那你一定要认真仔细去阅读,不负作者的一份真诚和坦诚。我倒是觉得这篇文章对每一个创作者有教育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