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有感

作者: 臭土鳖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15:29 被阅读0次

《穆斯林的葬礼》让我认识了作家---霍达。我不知道现在还能有多少人能知道这位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回族作家。

《穆斯林的葬礼》可以说是一部巨著。唯美的文字,叙述了悲伤的故事。小说框架搭建很有特点,这个特点也贯穿在其他作品里。它是先把当下发生的事情写出来,然后为什么出现现在的结果,再通过插叙的方法娓娓道来,根据现在事情发生的顺序,插叙内容也慢慢进展,最后插叙内容追上当下事情发生的结果,汇合后,再接着往下写,直到小说的结束。这种写法,没有良好的逻辑能力,还有对整部作品的把控能力,是根本写不出来的,思路一定会很混乱。这样写的好处,就是总能抓住人心,总能引领读者思考,让读者根本停不下来读,一定要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的。通过插叙的描写,你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呼。霍达写的作品特点如此突出,有文字很强的驾驭能力。

这次我读的是《红尘》。展现了从60年代-70年代后期,以一条胡同里的人们为背景,围绕以一个窑姐出身的卑微女子,在这10年里发生的事。

霍达的文字我之所以喜欢,一个是因为她的小说框架有特点,另外一个就是地道老北京的京味语言写作特点。估计现在有些人可能对于北京话最大的感受就儿话音,其实有些用词也非常有意思。现在我从《红尘》里挑一些句子,请读者领略下北京土话:

“二婶儿,我这儿正炝锅呢,有葱吗?劳您架扔过来一棵。”

“大婶儿,别介,您该送我一个……”

“今儿个不止,男女老少来了一院子,反正晚晌儿没事儿,下了班的人也来凑凑家庭妇女的份子……”

“大嫂,你末末了又卖给谁了?”马三胜接茬儿问。

今儿这会,算是怎么一出啊?

冷不丁地被吓了一跳……

为了让他拉车回来能吃饱、吃好,见天儿价去排队买鱼、买肉、买菜…

姆们工人阶级……”

就在家等着他回来,就像魂儿让带走了,扔个空身子在家,没着没落的。

见这架没打起来,就疯狂地嚷起来:“噢嚎,噢嚎!给他一大哄噢,噢嚎,噢嚎!”这是我们小的时候,让人最没面子的一种起哄方式。

院子里围观的人,这儿炸了窝。

“这不,到了儿归齐,真的假不了……”

嘛呀,嘛呀……”疯顺儿挺不耐烦,朝外头嚷嚷。

“这回,现眼现大发了!”

 “得了,得了,陈芝麻烂谷子的崩抖搂了!”

……蹲在会场的当间儿……

……一双手把它提溜起来,丢进油锅里……

“窑姐儿,”寒碜死了!......

被加重的词,都是老北京土话,可能你能知道什么意思,但你平时说话时,就不一定能用上。其实有时上下文一联系,就觉得北京话其实特别幽默,尤其逗贫嘴时,更显北京话的俏皮。

回到《红尘》。原本是个窑姐出身的德子媳妇,这篇小说,始终都没有赋予德子媳妇一个名字,觉得这个风尘女子好可怜。入住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北京古城下的一条小胡同里,是嫁给德子后搬过来的,不是这条小胡同里的老住户。德子本名叫石凤德,人称“德子”。德子是拉车的,60年代拉车的基本都改蹬车的啦。不知道你们现在有没有去过北京的恭王府那条胡同,那儿你就能看到很多的拉车的,这就是留着给人们感受下过去的有钱的人是怎么坐车的,让现代人体会下。可是想想要是拉着个大胖子,那得多累啊!那时中国经济还不够发达,没几个人能买得起车的,只能做这样的人力车出去。德子两口子出门,都是德子拉着媳妇。德子媳妇每每出去,都穿着旗袍,更显着身材出奇的好,胡同里的人就是纳闷,就一臭拉车的,怎么娶个天仙女回来,让这个小胡同的人总是羡慕的,也总有些好奇。德子两口子,都是善良人,每每胡同里有个大情小事的都愿意伸手帮个忙。尤其德子媳妇更是好,对街道主任的傻儿子也特别好,傻儿子人称:疯顺儿,原本是风顺,但是傻,就这么叫开了。到她家来串门的光棍们拉着疯顺儿时,德子媳妇都不忘给疯顺吃点瓜子,还兜着让他带回去吃,傻子其实特别简单,谁对他真好,他心里头知道,就是说不出来。德子两口子在这条胡同里,人缘还是不错的。可是,有句话讲,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一次诉苦会上,德子媳妇实在憋不住,说出了自己被卖了八次的身世,最后还被卖到窑子里。这让小胡同里人们原本都以为没准儿是国民党的小姨太太的猜测彻底推翻,不仅如此,往后人们再看到德子媳妇时,要不打声招呼就离开,要不就话里话外的讽刺人,德子媳妇被人们仰慕的情形一下子跌到谷底,人们恨不得踩在脚底下,都怕脏脚。只是人们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情绪表现的太明显。但是真正的红卫兵来了的时候,人们终于有机会表达情绪了,不仅批判并且还安排德子媳妇去扫厕所,扫大街,这些都没让德子媳妇倒下,因为,他还有德子。德子是个善良人,有时还买烟回来,让媳妇抽抽,解解烦闷。扫街时,有天,疯顺儿老早就站在胡同口,举着个大扫把,这让德子媳妇特别感动。也让她感受到人间还是有温暖的。疯顺儿知道谁对她好,他一个傻子,不知道怎么回报,就用这样最朴实的方法,给予德子媳妇的帮助。这世界上傻子的世界最简单,也最能体恤出人心的善良与温暖。这10年里,德子媳妇受尽屈辱,临了,却最不能让她接受的就是德子的出走。德子也跟着媳妇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80年代初,有的人家已经有了黑白电视机,这天还偏偏放着《望乡》这部日本电影,讲了妓女的悲惨遭遇。一个妓女每天要接三十个客人,这情节让德子受不了了,满胡同的都是这声音。这让他联想起他媳妇,他再也受不了周围人的议论了,他最终出走了,卷着个铺盖卷走人了。德子媳妇最终的心里防线崩塌了,就连个天天躺在身边的人都已经嫌弃她了,她也受不了了,穿着自己做喜欢的旗袍,在家里让自己用煤气熏死了。德子也再没回来住过这条胡同。可是再后来,人们再提起这条胡同的人,人们说这曾经还住过一个窑姐儿呢,话语里还带着点儿炫耀。

唉,德子媳妇死的太惨了,心里的那道坎儿,一直是靠着德子的内心撑着呢,德子倒下了,她自己也撑不住了。这也许就是一个窑姐儿的命运。

这部小说里,大家对窑姐儿态度,充分体现出人性的丑恶。同时,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也有着人性的光辉体现。小胡同里唯一一位知识分子---梁思济大夫,就因为没有接受组织安排去边远山区工作,就落下了罪名,导致10年都没有发挥医生的作用,到是小胡同里有病有灾儿的人他都乐于帮助,但也得受着人们的冷言冷语,最终平反。可是他内心的独白却是:这10年里,我能救回多少人的生命啊! 这就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啊!在祖国发展初期,多想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力量,可是,这又能让他们说什么呢!这部小说里还有个重要人物,许多情节,若不是他的言语,窑姐儿也不至于走到最后的惨景。这就是马三胜,这个人物的设立,是个不闲事大的,煽风点火的狠角色。他这样的人懂得什么点火,在谁那儿点火,达到什么效果。就因为他的话,让胡同里小黑子揪着窑姐儿不放,让所有人都出来斗窑姐儿。可以说,马三胜就是导致德子媳妇自杀的罪魁祸首,可他却是唱着小曲儿,磕着瓜子,全身而退的精明人。让读者恨的牙根儿疼。

小说的背景是动乱的10年,却没有重点讲过程,只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稍加描述,形成一幅仿佛你就是其中的一员,冷眼看着的画面,一切就在你眼前发生,栩栩如生。

如果你还想体会京味小说,那就来读读霍达的小说吧。

相关文章

  • 《红尘》有感

    《穆斯林的葬礼》让我认识了作家---霍达。我不知道现在还能有多少人能知道这位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回族作家。 《穆斯...

  • 《红尘》有感(二)

    周如心自小性格安静,和周围人不是很亲近。家里有一位终身未嫁的姑婆,父母为照顾姑婆,便让十几岁的周如心和姑婆作伴。姑...

  • 天幕红尘有感

    #阅读《天幕红尘》4/77 本书有关商业、哲学、认知思想碰撞的政治类型小说,推荐人生经历阅历丰富者阅读,创业者可看...

  • 《天幕红尘》有感

    《天幕红尘》有感 -----阿拉丁956 既《天道》之后,豆豆的第二本书《天幕红尘》也已经读完。 刚开始接触“见路...

  • 而立之年,关于觉悟

    觉 :自己有感觉。 悟 :有感觉并有清晰的认识。 学习看见我 的心,因为心恋红尘,...

  • 想写一首诗试试嘿;-)

    念怀才不遇有感 【阿丝】 觅红尘,倾妃笑。莽青...

  • 生查子.有感

    生查子.有感 身如入定僧,心似自由鸟。身静觉心宽,心静悲欢晓。 有时眼界高,感叹红尘小。越不鸟红尘,越觉红尘好。

  • 读《天幕红尘》有感

    作者豆豆,三部著作《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从网上只能查询到这个作者的笔名,再无任何他的消息当看完...

  • 红尘修行(看帖有感)

    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发表于2017年3月的天涯帖子《五年前我和一个小我四岁的男生相爱了,分手两年后,偶然间得知他去...

  • 读《天幕红尘》有感

    讲三点。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让人活的那么透彻。叶子农,对问题的见析,可谓是针针见血,说中了人的心思,直击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尘》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ev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