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读古诗||梦轩:《清明》

我读古诗||梦轩:《清明》

作者: 读书吧俱乐部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07:21 被阅读102次

    清明


    清明_清明_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都会背,没有不会的吧?

    说说看,是个什么意思。

    是这样的吗?

    看来还是要梳理一下。

    一、几个关键词:

    [if !supportLists]1.[endif]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我们现在说清明节其实是两个节日的合称,还有古时候的寒食节。什么叫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冷的,寒食节才是扫墓的。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这个结束正好在清明前1-3天,所以后来就二节合一了。

    2.关于寒食节的故事。寒食是清明节的一部分,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if !supportLists]3.[endif]雨纷纷。是什么雨?怎么描述?春雨贵如油,天街小雨润如酥。

    [if !supportLists]4.[endif]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二:两个问题:

    [if !supportLists]1.[endif]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经常下雨吗?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春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交清明节气。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if !supportLists]2.[endif]杜牧是真的到杏花村去喝酒了吗?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读读诗。

    [if !supportLists]1.[endif]那就再来说说诗的意思。

    [if !supportLists]2.[endif]听听两个关于诗的演唱,你觉得谁更能把握诗的意境。

    [if !supportLists]3.[endif]读一读。

    [if !supportLists]四、[endif]解解写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再看看这几首: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句极美,意境特佳,一直有很多人非常喜欢诵读。一些人把杜牧的这首名诗改写成各种体裁,吟诵起来也饶有兴趣。

    1、改变为其他诗的

    六字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字诗:

    清明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四字诗:

    清明雨纷,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三字诗:

    清明雨,人断魂。酒家何,杏花村。

    2、有另辟另辟蹊径,将其改写为词的: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3、有改写为散文小品的:

    0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有改写为短剧本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5、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

    “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有人把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

    另一种编排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7、更有甚者,后来还有人将诗改为电影剧本镜头: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8、独幕短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时间——【清明时节】

    幕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表情——(欲断魂)

    动作——(遥指)

    台词——“借问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一位现代剧作家曾经这样诠释这首诗:

    剧名------ 清明雨(根据唐代杜牧的七绝《清明》诗改编)。

    时间------清明时节;

    背景------雨纷纷,行人稀少;

    地点-----杏花村前;

    人物-----游人,牧童;

    对话:游人------请问哪儿有卖酒的?牧童(手指前方)------前面杏花村便有。

    9、话剧

    时间:清明时节,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时间:清明时节)(背景:雨纷纷)(人物:路上行人)(表情:欲断魂。)

    (话: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回答)(动作:遥指杏花村。)

    还有一个:

    时间:清明节

    地点:去向杏花村的路上

    人物:牧童,诗人

    背景:祭拜先人的节日,诗人远离家乡,愁肠百结。

    天空有些灰暗,斜风吹着朦朦的细雨,缠绕着淡淡的雨雾。三三两两去祭拜的路人失魂落魄地在路上走着,路边还有一位牧童赶着羊群正往回走。这时诗人上场。

    诗人:(脸上看似很平静,但眼睛里却流露出淡淡的哀伤,这时他看见一个牧童,走上前去)借问,这附近可有酒家?

    牧童:(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个外乡人,用手中的鞭指向路的前方)前面不远就是杏花村了,那里有酒家。

    【作业】

    选择一首诗,做诠释,做介绍,做PPt。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古诗||梦轩:《清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fr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