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反脆弱性的(杠铃式)教育

反脆弱性的(杠铃式)教育

作者: 拼搏奋斗_87ec | 来源:发表于2022-10-21 22:29 被阅读0次

    作者的有些观点,他可能受时代的局限性,或者受他个人的局限性,原生家庭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吸收。


    我们来看作者今天来给我们讲了些什么。

    有一件事治愈作者的教育后遗症,并让我对标准化教育持怀疑态度。虽然他也拿了学 位,但作者说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纯粹的自学者。

    作者的父亲在黎巴嫩以“聪明学生学生聪明”而著称。

    当年,他的父亲在黎巴嫩高等学校。毕业考试中以最高分名列榜首时,报纸就是这样报 道他的。他有幸代表全黎巴嫩的毕业生做毕业致辞,各大报纸都以头版头条宣传他的成 绩,并用他的名字做文章,好像是这个名字注定了他的命运——“聪明学生学生聪明已 经毕业”。

    那么他的名字呢,是双语词,有一个意思呢,就是学生聪明。所以他爸爸学习成绩也非 常厉害。他父亲的学习生涯非常艰难,因为他读的是精英学生读的耶稣会学校。

    “耶稣会学校的使命是通过每年层层筛选,培养出能够治理该地的官员。他们的成就超 出了他们的目标,因为除了造就了一批全球法语文凭体系下的最高分之外,该校也培养 出了众多世界一流的学生。

    耶稣会学校还剥夺了小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有许多学生自愿退学。你可以想到,有一个 全黎巴嫩毕业生代表的父亲,应该会使我不排斥学校,那么确实也是如此。

    但他的父亲自己似乎并不重视学校教育,因为他并未把作者送进耶稣会学校,他爸爸没 有将他的儿子送进这个这么重视教育的学校。这让他得以摆脱他父亲所经历的一切,也 让作者在其他领域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

    那么他为什么要说他爸爸考试第一,反而他依然不觉得学校是最好的。实际上是他爸爸 的原因,这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结果。

    作者说,近距离地观察他的父亲,让他认识到,一个毕业生代表意味着什么,一个聪明 学生意味着什么,大部分的情况下它们都有非常消极的意味。

    聪明学生一般无法理解,他们的聪明会让他们无视一些东西。当作者在交易所工作时,这个念头就一直萦绕着我。

    在证券交易所,大部分的时间就坐在那里等待事情的发生,这就好像人们在酒吧里闲坐,或黑手党“四处溜达”。

    所以作者学会了怎样挑选那些在做着什么也不做的情况下,有能力和别人打成一片的人。

    作者以人们的周旋能力为筛选标准进行选择,结果发现,好学的人一般不善于与人周旋:他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任务。他的意思是很死板。

    所以当他10岁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好成绩在校外并不像在校内那么受欢迎,因为它们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有得必有失。

    实际上,作者的父亲一直在向他暗示好成绩所带来的问题。他父亲跟他讲什么呢?当时他父亲的班上成绩最差的一个学生,结果成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那么是他们班上最成功的人(他有一个巨大的游艇,上面醒目地刻着他的名字的首字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爸爸非常羡慕人家;还有一个差生靠从非洲进口木材大赚了一笔,40岁前就退休 了,成为一个业余的历史学家,并进入政界。

    虽然他的父亲分数那么高,却都不如人家,他的父亲似乎并不重视教育,但却重视文化或金钱。所以他的父亲就鼓励作者去寻求这两样东西,寻求文化和金钱。他的父亲总是对学者和商人很感兴趣。

    虽然他父亲学习成绩名列第一,但是他却羡慕这些差生能够赚钱的能力,因此,希望他的儿子弥补他的缺憾。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到原生家庭问题的严重,就是很多人把自己的梦想放到了孩子身上,所以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的想法是在公开市场上展现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使得作者专注于思考一个聪明的“自学者”需要成为怎样的人:一个自学成才的人不同于用填鸭式方法教出来的人,后者以黎巴嫩方言来说就是“填鸭”,他们的知识仅限于课堂教材。

    作者意识到,这两类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他们在官方的本科课程学习上的差异,每个人都知道这种差异即使很小,也会被分数放大,他们之间的真实差异实际上存在于课堂之外。

    作者在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下,他后来真的成了学者,而且也成了商人。这个作者,他是很有钱的 。

    但是他爸爸给他造成的这种思维,就是把学校教育说得非常差,简直是一文不值,这一 点大家感觉是不是过了?

    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上学的时候学习差的,的确是有很多人,他们商业上却是非常的成功,但是,你仔细看这些人,他为什么学习差?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你也会发现,那么学习差并不一定就是能够有成就,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差的人,他是没有成就的。

    而学习好也不代表他就一定有成就。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是学习好的人,他们成就大的人多。

    所以,我们辩证地来看,就是上学的时候,家长不要把学生逼着仅仅是学习学校里面的内容,变成为书呆子,这才是关键的,就像我们现在,现在很多家长,天天逼着孩子学习,这是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去看看那些有成就的,学习好的人是什么样子的,那些人,他们都不是死读书的,虽然学习很好。

    比如说,大家看,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以及大家也都看到报道,包括刘强东,马化腾,这些人他们都是当地的状元,但是你会发现他们都不是死读书的人,这才是关键。

    学一定要好好上,但是不要成为书呆子,这才是关键,但是作者,他把这个学校教育全盘否定,这个是有问题的,当然这是我的看法,不代表你。

    那他的父亲呢,应该是属于学习好,但是比较死板,然后他羡慕那些赚了钱的同学。

    作者说,在一个结构化的环境中,有些人可以比别人更聪明——其实学校就有选择性偏见,因为它喜欢在这种环境中反应更快的学生,喜欢搞竞争,但却以牺牲学生在校园外的能力为代价,其实不是每个学校都这样。

    那么,跟老师也有关系,有的老师就非常喜欢学生参与校外的活动。

    作者还说,虽然他还不熟悉健身运动,但他的想法是,那些使用昂贵的现代健身器材来增强力量的人,虽然可以举起很重的杠铃,消耗掉很多卡路里,锻炼出令人艳羡的肌肉,但是他们却无法搬起石头;他们在街头斗殴中会被那些在混乱的环境中磨炼过的人打得头破血流。

    使用健身器材的人的力量有极端的领域特定性,但他们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在健身这个组织化程度极高的框架之外根本不存在。

    这个呢,他也是比较片面的,他没有健过身,但是也是片面的。因为健身的目的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个人既健身,又去学习武术,就不像他说的这样了 。

    以作者认为,这与那些被选为尖子生,只努力在少数科目上取得高分,而不是按照自 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的人是一样的:只要让他们稍微远离一下他们的研究领域,你就能看到他们如何丧失信心和一味抗拒。

    作者说,他曾与许多据称专门从事风险和概率研究的经济学家进行讨论:当你稍微远离他们狭隘的专业领域,但仍在概率的学科范围内时,这些健身学家就已经溃不成军了,就好像一个健身老手在被职业打手教训了一顿后哭丧着脸。作者有些极端,有些道理是对的,但有些比较极端。大家要分析地吸收。

    作者说,再次声明,他不完全是自学成才的,因为他确实获得了学位;也就是说,他虽然获得学位,依然贬低学校教育。

    不过呢,作者说,他确实是杠铃式自学者,因为他在学校只学极少的必要知识,能通过考试就行,有时偶然也会得高分,或者偶尔会得低分。

    但是,我贪婪地博览群书,最初关注人文学科,后来又涉猎数学和科学,现在对历史感兴趣——这些都是课堂外的知识。

    所以,作者发现,不管他选择什么学科,都可以深入而广泛地阅读,以满足他的好奇心。

    而且,他可以利用人们后来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特性,以自然的刺激作为深入学习的主要动力。就像企业要有价值就必须无为而治一样。

    一旦作者看某本书或研究某个课题时感觉无趣,那么他就转移到下一个目标,而不是完全放弃阅读——当你只读学校教材时,一旦觉得无趣,你会有一种完全放弃的念头,什么也不想做,或者干脆逃学来让自己摆脱这种沮丧。

    因此,作者的诀窍是,你可以厌倦读一本特定的书,但不要厌倦阅读的行为。这样,你所阅读并消化的知识才能快速增长。

    随后,你就会毫不费力地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像我们现在共读书籍的朋友们,就像理智但无设定方向的试错研究所能带来的。这与选择权相同,那么,失败了也不要停滞不前,必要时向其他方向摸索,跟随那种广阔的自由感和机会主义的引领,试错就是一种自由。

    你看他说的这段,我就比较认同。有一点,学校教育,基础学科,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学的,但不是你考试成绩一定要怎么样,不是说你要变成书呆子,但是呢,课外的,你也一定要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那我们博览群书,不代表不认真学习学校的内容。那么,我也同样,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

    我看他写是13岁左右开始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我比他还早,我是10岁左右。但是我上学,在学校学习,在年级从来没下过前三名 。

    所以并不是像他说的这样,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你去阅读课外书,和你在学校成 绩好,没有矛盾。但跟那些,这里更要说明,那些书呆子,他仅仅学习学校的内容,为了考试而考试的人,那么他才是有问题的。

    作者说,他承认,在写这篇文章时,他仍在使用试错的方法。避免无趣是唯一值得推荐的模式,否则生活也太不值得过了。

    学习过九型人格的人,你能知道作者是什么性格吗?他的所有这些特征,大家发现没有?第一个,爱研究,怀疑一切,崇尚自由,从他的字里行间,做了这个觉得枯燥,再去做那个,这个作者,我们判断他是六号性格,在他写的书里面,你也会发现,全是六号性格的特征。

    我们如果掌握九型人格了,在这里面我们就知道,我们该吸收什么,不该吸收什么,什么是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所以有些内容,我们发现,是他的性格上的缺陷,那我们去学,不要把这些东西学过来吸收了,而是我们要学习他真正的,那些有用的理论。

    作者说,他的父母在贝鲁特最大的书店有一个账号,所以我在那里差不多可以无限量地挑书。

    图书馆的书与学校教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意识到,学校简直就是一个阴谋,你看他这个,多极端呀,通过把知识压缩到少数作者写的教材之内,而剥夺了人们博览群书的权力。

    啥时候,学样剥夺你博览群书的权力呀,我们见过吗,而且学校不管你这个,只是你的父母,要说你的父母剥夺这个权力,那么我们认为是对的。

    这个中外都是一样的,其实父母不允许,别看,你这个课外书了,剥夺你这个权力,也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比如说,我那个时候,大概在11岁,看书,不要命的,下学就看书,尤其是周六日看书总是忘记吃饭。该吃饭了,叫我吃饭是听不见的,就是非常的专注。

    有一次,我妈就急了,说你这样看,眼睛会看瞎,然后你这样看,废寝忘食的,你身体会怎么样?结果把书给我撕了,那一次,我确实感受到了,那是一种母亲的关爱。

    所以,以后看书,就注意一下,开始去体会一下,她在喊你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去吃饭。

    作者呢,从13岁左右开始就养成了记录阅读时间的习惯,一周差不多会阅读30~60个小时,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很长时间。

    希望我们大家也是,阅读一定要保持习惯。

    那你真的是终身受益,我就是很喜欢读书,不管多忙,书是要读的。

    有一年夏季,作者决定在20天内读20本左拉的小说,每天读一本,最后他成功地做到 了,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且作者还读了马克思所著的书,这是对他们当时来说,

    应该是禁书,也许是参加了一个组织促使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对黑格尔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亚历山大·柯热夫的作品间接得到的。所以他,我们都知道,读书多的人,他的知识面很广。

    在学校里,作者说,他发现只要你用词华丽、优美、确切,并保持一定的连贯性,那么无论你写了什么都是次要的问题,因为考官从中看到了你的风格和严谨。

    而当他十几岁就开始发表文章后,他的父亲就彻底不管他了,他说他父亲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被学校开除”。

    这里又是一个杠铃策略——在学校里只求通过考试,把时间都花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上,不期望从学校里得到任何东西。

    那么,你看他受他爸爸影响有多大?原生家庭,所以我们每一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好好思考,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后来,作者因为在一次学生骚乱中袭警而被关进监狱,那么,也非常符合六号性格。他的父亲好像是不愿意管我了,让他随心所欲地行事。

    作者在二十几岁就赚到了钱,尽管那时候他的祖国正硝烟弥漫,而且当年物质比较匮乏。他的父亲认为他拥有的一切全归功于他父亲,因为是他父亲允许作者拓宽知识面,让他与那种知识背景狭隘的人不同。

    也就是他爸爸赚不了钱,就是让他儿子能赚钱,他爸爸又说呢,他能赚钱的原因,功劳应该归功于他爸爸自己。但是,作者的这些消极的东西,也应该归功于他爸爸,对不对?

    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作者与一位取得巨大成功的著名投机商共进晚餐。这位投机商一语中的地表明:“人们了解的很多东西其实都不值得去了解。”这句话我同意。

    很多人,他去了解的,就像我原来说我的一个外甥一样,那么他去学德语,但是德语跟他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也就是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那这个确实是,有很多东西其实都不值得你去了解。

    那么,宝贵的知识,也就是你从事某一职业所需了解的知识,一定不在数据库中,所以要尽可能地远离中心。你现在正在干的事儿,这个知识你一定得学,你不能不学,比如说我们,像我们MCN,那就必须得去学,你比如像我们周总,她在做这个家政,那她就必须得去学做家政的所有的知识,这是跟你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你做教育,你去学别的,这个你就在浪费时间,是不是这样的?

    作者说,他在学校被灌输的东西,他已经忘光了;而他自己决定读的东西,他仍然记得 很牢。大家是像他这样吗?这是不是又是非常的极端呀,我不相信,他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都已经忘光了,怎么可能呢?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忘光,因为你在学校学的,比如说,数学,物理,你怎么可能会忘光呢?你说你忘了一部分可能,所以大家看看这个作者的极端性,那么追随自己的爱好来选择阅读的意义非常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脆弱性的(杠铃式)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fv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