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onging归属感是一种在团体中被接纳、被重视、被包容的感觉。归属感可以让人全身心投入、不受负面情绪(自己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合群等)的干扰,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当学习者不再参与学习活动、测试中发挥不如课堂表现、感觉没来对地方等问题出现时,可能存在归属感问题。
缺少归属感常有这些影响。1.参与感降低,消极回避。2.焦虑心情蔓延。3.加深刻板印象影响。
提高归属感促进学习的方法有两个,而且二者发挥最佳效果的时机都是在面临挑战的时刻。
1.侧重改变学习者对归属感的认知。
比如帮助理解自己在社群中的位置,理解自己乃至每个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既不妨碍大家归属于一个集体,也不妨碍大家的成功。这里可以树立不同特点的榜样示范等
比如帮助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建设性批评”和模棱两可的情境,避免掉入恶性循环漩涡之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5855692/23b377fde37e7b4c.jpg)
比如帮助认识自己可以同时归属几个不同团体,以多种形式肯定自我价值;比如引导关注做好一件事本身所需要的特质,而非其他无关的特征,以此来减少刻板印象的影响。
2.对环境和社会结构的改造。包括整个组织文化氛围、上下级互动、同事与同辈之间互动等多个层面。
比如打造学习空间,张贴正能量、能减轻刻板印象威胁的海报;比如在组织层面建立共同的目标、规则和价值观(并得到执行)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比如师生之间相互关心。老师既想为学生提供帮助,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比如同侪之间建立团队、合作学习、讨论、为共同目标努力。当活动设计让学习者增进互相了解,感受到社会关联或是对群体的归属,会让人即便在独自面对挑战时,也能不断坚持下去。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通过外部的社会力量和环境的改变来进行干预。
如果归属感干预执行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比如学习者认为归属于不同群体会有冲突,而担心新的身份会与现有的身份相矛盾(如科学爱好者不喜欢唱歌);比如干预反而增加了疏离感,激起人们对差异的关注,让原本不是问题的事情变成问题。比如干预给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关于归属感干预执行不当而产生副作用的小结让我想起一次不太合适的座位调整。有一次我发现两位同学总是存在分歧。我异想天开的想让他们两个人坐在一起,通过近距离的学习生活交流,化解他们的分歧。这个想法让本来不是问题的事情变成问题。本来相安无事的两位同学,得知这个安排后,都拒绝入座,各自找了一个角落坐下。两位同学的分歧并没有因为座位安排而得到缓解,反而使本来暗藏的矛盾爆发出来。
回想起这件事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他们化解分歧。首先让他们(包括我)认识到差异并不影响大家归属于一个集体,也不妨碍大家成功。其次可以让他们围绕着班级目标作出各自的努力,体现出他们的价值。第三,通过有目的团队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从讨论到大组合作,从竞争到随机的合作试探,最后在时光的柔和下,把大家的心留在回忆里。
突然想到,归属感干预应该从认识自己的开始吧。明白自己的价值,尊重自己,做好自己,感受差异的美好,接受分歧,享受阳光与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