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之前一周,沪上就时不时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等到19日正式入梅后,雨势的力度、密度就明显加大了。今年的梅雨季节有点长,据说要到7月12日才结束,如此看来,现在才刚刚过半。即使如此,许多人已经感到浑身不舒服了,蔬菜供应似乎不那么顺畅了,换洗的衣服基本上只能阴干,白天30度上下的不低温度以及80%乃至更高的湿度更是让人不自在。
长江流域一线的梅雨活跃时间,一般在夏至前后入梅,然后便是或长或短的梅雨期。记得去年的梅雨就不够活跃,35度的高温也来得比较早。今年不同了,雨期比较长,今年迄今为止超过35度的高温天只有一天,甚至早晚穿长袖衬衫乃至夹克衫也不算违和,这也印证了一句俗话: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小时候对梅雨季节且喜且忧,喜忧参半。
喜的是,雨水充足后水草肥美,放牛比较方便;加上生产队的池塘水满外溢需要排放,在排放过程中会有白鱼、鲫鱼等逃逸,正好可以拦坝施壕加以捕获;另外,如果碰到豪雨,母亲就难以下地劳作,歇息在家里,我们就可以不必把早饭吃成早中饭,或者把晚饭吃成深夜饭。
忧的是,集中下雨形成内涝乃至洪灾,影响播种或播种后减收乃至颗粒无收,正所谓“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对于湖区兼平原的老家,农民看天吃饭,很大程度就看7、8月份雨水是否过多或过少;小时候家徒四壁,基本的生活物资也不齐备,碰到持续下雨,通常就是道路泥泞,出门下脚就是两腿呢,一家人就那么一把雨伞、两双套鞋、三双木屐,蓑衣也就那么一件,无论如何不能同时满足一家六口人的出行需要。
了解直辖市和各省会城市日照时间,我看了一张图,发现了两个特点:一是胡焕庸线以东,全年日照时间,除了东北,基本上在2000小时以下;二是秦岭淮河以南,除了海南,基本上都在2000小时以下。其中,日照最少的竟然是成都、广州、福州,均在1500小时以下,最高的在拉萨、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乌鲁木齐、长春,均在2700小时以上,基本上是西北、东北、西南、华北。就上海而言,是1669小时。
日照时间太多了,往往也意味着少雨。忘记是哪一年了,8月初连着跑了青海和宁夏,去了西宁和银川,这两个地方恰恰是日照时间名列前茅的,到西宁的那天温度也就35度,但感觉非常灼热,到银川待了两天,竟然两天都有雨,而当地人说一年之中也就十几天有明显降雨,可能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问题。
雨水少了,就可能影响居民生活用水、牲畜用水、庄稼用水、工业用水;雨水多了,同样麻烦,毋庸讳言。这种结构性失衡,且不说经常在某个特定时段在局地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持久性深远影响。
(拍摄于2024年5月29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79116/a5d6ef07d46c491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