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大部头长篇小说,而雨果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圣人,他的遗体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内。大学期间听教授们顶礼膜拜地推推荐这本带有启蒙思想的小说,也慕名去图书馆借阅。说心里话看这本书属于浏览,因为小说人物众多,名字难记,外加作者大段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晦涩难懂,总之,没看完就放弃了,但这本书依然给我留下伟大的感觉。
去年BBC翻拍了《悲惨世界》,看这部改变的迷你剧,以便再一次拜读雨果这部伟大的作品。可看了一半却产生了两个很大的疑问。
第一个疑问,主人公冉阿让的人格发展。
冉阿让在充满人渣的监狱里19年,他为何性格里还是充满了人性。虽然也有恶,只是表面的为了生存不得不为之,在神父的几句信任话语下就救赎了,从此人生逆袭变成彻底的好人了,而且是世上少有的大好人。他不仅受到故事场景里人物的普遍爱戴,也受到每位读者的同情和崇敬。这样的人格,根本就是一个具有弥赛亚特质的人物,太突兀好难理解。
第二个疑问,警督沙威为何死咬着冉阿让不放。
冉阿让在监狱里好不容易熬了19年,出狱的那一刻,沙威一脸不屑地对冉阿让说,他最终还是会回到监狱,直到永远。为了证明他的观点的正确性,整部小说,围绕着冉阿让设法逃脱,沙威想尽办法追逐。一追一逃的确吸引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元素,可我们不仅要问,这背后原因是什么呢?他们之间有多大的仇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沙威对冉阿让的离去有多么的不舍,他要用尽全身气力要把他追回来,他对冉阿让又多么情深意长啊 !
总之,雨果爷爷在小说里是没告诉我们这些原因,而绝大部分读者把这些人物关系理解为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深刻的阶级矛盾所致。
人物关系,人物矛盾一定是有原因,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而小说《悲惨世界》没有把最主要的人物矛盾冲突原因交代清楚,却让我们读者崇拜了百多年。今天再看这部小说,有必要只是当小说看看而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