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说点儿什么,只是不论说什么,都象一曲老调重弹。——吕挽《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虽说每个新事物的出现,总会要有新的名字与概念来显得与众不同。但若看不到内涵与外延的可能性发展,就特别容易迷失,纠结于概念,看不到本质,也就是常说的「务虚」。
比如,
传统时代的营销4P到互联网时代就得是4C了;
传统时代的总会-分舵就成了互联网时代社群;
传统时代的打电话叫外卖模式就成了现在O2O;
传统时代的客户就是上帝就成了现在的用户思维。
所以,
龚文祥们一会微营销,一会微电商,一会微商,搞得在家看孩子的宝妈,为证明自己不是洗衣机,砸个几千、万把块到别人口袋,然后自己默默地把面膜贴完,对外美其名曰,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业」了。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逼格」与「有见识」啊,显得好新、好高大上哦,才能向看不懂又怕错过时代的人圈钱啊。
最近,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说的是非常之好,当然新名词也是相当多,「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互联网×」……。
但说的还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互联网+」啊。因为也有人说+互联网是物理反应,互联网+才是化学反应哦。
再看互联网运营。
以下分别从「商业模式」、「产品属性」、「底层逻辑」、「思维方法」、「工作内容」、「工具」6个角度阐述互联网运营到底是什么鬼。其中「工作内容」、「工具」部分会一笔带过,也因为写这俩方面的已经足够多,可以很轻松在网上找到。
从根上讲,互联网运营与传统时代的产品营销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也不同的地方,所以下文在分析互联网运营时,会基于与营销理论的对比来讲。
先说冰山之下的互联网运营之道。
一、商业模式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讲,主要从商业规律与商业模式二个角度来阐述。
1.商业规律
传统生意更多靠商品本身在交换过程中的差价赚钱。一个典型的传统生意模式是这样的——
原料商——采购商——制造商——品牌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从最初的原料到成品,再到商品流通到消费者手里,品牌商开始在每一个流通环节加价,从而赚取利润。
这样传统生意时代,讲的是“一铺养三代,渠道为王”,品牌商要如何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是——
对消费者来讲,如何更高效地解决商品的可获得性问题;
对经营者来讲,对外来讲,如何从媒介管理、渠道管理、销售管理、价格管理往往是核心,对内来讲,如何有效控制采购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等运营管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对竞争者来讲,和同业的竞争还是关键,毕竟替代品与潜在进入者还是要考验创新能力的,那会还真谈不上创新。
这其实是传统的生产时代,这时商品数量还不富足,竞争度弱,最开始都不需要推销,就能卖货,常听到在现在看来很可笑的故事「某某,你去上海,给我带块表回来啊」,但确实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再到后来,竞争大点,就需要销售员去推销,所以《最伟大的推销员》就是那个时候出来的。
竞争再大点,就来了定位理论派为首的,营销驱动商品销售的时代来临了,时势造英雄,线下时代的叶茂中,就是那时候出来的。
这时,消费者的话语权已经越来越高了,所以史玉柱说「营销要以消费者为老师」的说法就开始横行,尽管因为建巨人大厦等一系列狂妄之举而负债2亿,依然凭借对营销的超强认知,干出个脑白金,全面复活。
这个时候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消费者从只能听,到又能说,又能分享的时代,就开启了。
以用户为中心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而完全的互联网形态的产品也应运而生,门户、搜索、电商、社交等,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当越来越多人粘在网上打发自己的时间时,互联网产品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从而,针对这种新型的产品形态的营销方法,最早叫网络编辑等等职能,后来专业内人称之为互联网运营。
它与营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因为产品形态不一样,所以推广的办法还是有许多差异(下文会重点讲)。
而对于互联网产品,刚开始,并不能从用户那直接收钱,而是先让用户免费用,这也与传统产品非常不一样,传统产品随使用人数的增多而成本增加,但互联网并没有明显的成本增加,所以可以允许这样的状态出现。
也就是我们要谈的第二点。
2.商业模式
「用户先免费用,然后再考虑赚钱」这种与传统生意完全不一样的商业模式,让互联网产品必须要有一个角色来负责连接产品与用户的关系,其目的可能并不是短期内要从用户身上赚到多少钱,但却要让越来越来用户认知、体验、使用产品,并能帮且拉来更多用户,留下来嗨起来,简单讲,这就是互联网运营。
互联网的生意基本上都是如此。
就像看门户新闻不收钱,商家投广告发软文收钱;
就像用百度搜索不收钱,但商家投广告就要付费咯;
就像用QQ聊天不收钱,玩游戏过程中的Q币要收钱;
就像用淘宝开店不收钱,但卖数据服务就要收钱哦;
就像有360软件不收钱,但应用商店、导航真赚钱;
……
所以,通常讲,被称做「羊毛出在猪身上」的生意。
也甚至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比如,微博大V与普通用户都不花钱,但商家来投个微博粉丝通就要收钱咯。
也就明确了互联网运营是干什么的了。
市面上有以下主流说法——
运营就是拉新、留存、促活用户的;
一切围绕着产品进行的人工干预皆称之为运营;
都没错。
但仔细想来,营销其实也要干这样的事情啊。
拉新是找有效流量;
留存是初次购买;
促活是再次购买与分享。
营销也要一切围绕着产品进行人工干预。
因为,这些是术。
道,还是因为商业模式不一样。
二、产品属性
产品是有属性的。而产品属性决定消费者的决策系统。
在99%的销售是真的没有前途曾写到决策人数、决策周期、购买金额、理性程度、风险系数不一,而影响用户购买。
就像快消品就是轻决策;
就像旅游类产品就是中决策;
就像孩子的教育产品就是重决策。
而互联网产品属性,是比快消品更轻的决策属性,它允许用户先免费用起来。这对于传统商品来讲,是降维了,你可以免费在网上看新闻、搜索、泡妞,所以360干倒了卡巴斯基付费杀毒软件。
在商业模式的论述过程中,其实已经提到了这一点,因为互联网产品是先粘住用户,再赚钱的属性。
所以互联网运营的目的更多是维系用户,再设置转化路径,且转化过程可以更长,养肥了再宰。也是所谓的圈、养、套、杀。不同于营销,要的是有效流量,刀刀见血即封喉。
以上,更多是在透视互联网运营的本质。
再讲冰山之上互联网运营之术。
三、底层逻辑
从传统营销理论来讲,菲利普科特勒老爷写了,但没明说的营销的底层逻辑是——
需要认识——信息收集——方案评估——购习决策——购后行为。
而在简化成企业方的营销流程来讲,用户「认知、认可、认购、分享」产品。
就像在他就是披着老师皮的「销售员」啊。讲到——
而互联网运营的经典理论模型「AARRR」,讲得是相当好——
获取用户(Acquisition)
提高活跃度(Activation)
提高留存率(Retention)
获取收入(Revenue)
自传播(Refer)
如果仔细看,与传统营销理论基本一致嘛。不过是把「认知说成是获取用户,认可说成是提高活跃度、提高留存率,认购说成是获得收入,分享说成是自传播」。
从而,互联网运营的底层逻辑是基于用户思维的营销逻辑。一图以蔽之——
为何强调是用户思维为核心,当然是因为上文讲的商业规律,从生产时代营销时代再到运营时代,甚至下一个阶段的客服时代,「消费者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自然要更好地服务好用户。
四、思维方法
张亮、黄有璨、韩叙、李少加们都要比我讲的好。所以推荐去买本书看看吧。
把张亮的《从零开始做运营》入门,用黄有璨《运营之光》、韩叙《超级运营术》、李少加《进化式运营》都买来,用来拔高吧。
虽然还是理论为主,但也是针对互联网运营这一方向的理论,值得一读。
如果不愿意,那就看我这道吧,不为哗众取宠,只为说清「守正」与「出奇」思维。
1.守正
说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对。
如果你在一线
用目标思维定方向
就拿考研背单词这件事来讲——
周六背诵50个单词,能达到中英文自由转换拼读程度,比如(当人说simultaneous出来s-i-m-u-l-t-a-n-e-o-u-s,同时的)。
而该具体设定方法是——
用时间思维过流程
说的也是,流程化思维。
比如,曾从0-1带过某销售团队,因为产品相对标准化,为销售团队写的销售手册就运用了这样的思维「拜访前的准备-拜访中的沟通-拜访后的跟进-成交后的产品使用」。
用KSF思维明节点
KSF说的是key success factors,关键成功要素,如果不解决KSF事成不了,KSF外是锦上添花而已。
接着拿上图销售手册来说,虽说从流程上讲,有四个步骤「拜访前的准备-拜访中的沟通-拜访后的跟进-成交后的产品使用」,可如果要做为一个牛逼的销售人员来讲,除第二步「拜访中的沟通」中的,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外,其他都是很容易替代的。比如——
找对人(解决流量问题)
比如如果做的是院校市场。找对人分2层含义:找对学校与找对接触人。
什么层次的学校是核心客户,该从什么部门的人切入,至少你得会——
说对话(解决转化问题)
利用顾问式销售方式挖掘对方需求,也得精通。
整体框架如下——
而至于挖掘需求——
以上,都是基础能力。
做对事(解决转化问题)
可能还是有2B的产品经理觉得以下,是不必要的,但实际情况是,商业里,正常的商务公关手法,依然不可避免。说的是,如何做关系——
前有破冰时做形象关系(虚),后有利益关系(实)。
客户心理把握;给个小恩小惠;在合适的时机约出来吃个饭;谈个回扣等等,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而这些,才是事可成的KSF,并不是刚开始说自己产品有多牛,就可以搞得定的,因为产品没啥问题是必须的,但商业成功的靠的是系统,非某个单点。
用全局思维通细节
从整体看细节,效果最好。分两个层面来说——
先说细节,
比如,写文案时,在明确了文案的「战略层、感受层」,为了满足营销战略与应当影响受众的感受层面,在具体实施的文案的「内容层、表现层」时,就得综合考虑“谁在哪什么时间”看文案时的心理,比如,在北京周一的1号线上,如果不考虑人在挤地铁时焦躁心理,写的文案可能就还有优化的地方。
再看整体,
但,文案的表现层毕竟是最终的一个战术行为,如果不能服众战略目标,就有点舍末逐末了。比如,当雕爷在骂「屌丝是没有蕾味的」时,可能有人会说,太恶俗了,为了炒作,不择手段。表面上得罪了一些人,但实质上,屌丝并不是他的核心客群,同时,而口味方面,又是众口难调,雕爷牛腩卖的就是给那些想猎奇的人群卖卖装逼的体验感,也就是形式主义,北京的年轻人为装逼可不少花钱,当然是可能去尝尝鲜的。但复购率又是另一回事了,这里不讨论。
所以,从整体看这个细节,并没有问题,只是有可能不是最佳的表现手法而已,但同时又进一步为生意赚足了钱眼。从这点看,看似是一招坏棋,实质上却不失为一招好棋哦。
所以,从全局看每个细节的处理过程,往往能得到可控的正向结果。
用指标思维晓得失
这点情理之中,没有考核,或者说不能有效衡量的过程,一点都不可控。
如果你在管人
就还得加下以下——
用结构思维来挑人
先看认知,
就像我在《摔跤吧,爸爸》里看到的教练技术提到的理解层次——
精神:为啥而活?
身份:我是谁呢?
信念:我信什么?
能力:我会什么?
行为:能干什么?
环境:我在哪里?
再看能力,
不同层级人才,要的能力当然不一样,所需的专业内涵也不一样,但大致还如长江商学院所说的「取势、明道、优术」——
取势,说透what,到底干什么;
明道,说透why,到底为什么;
优术,说透how,到底怎么干。
所以,还是用 Simon Sinek的黄金圈法则来解——
当能从讲到干什么,到为什么干,以及怎么干,且没有逻辑与人性的错误,那是大大的可用之才。
后看价值观,
什么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座右铭等等,以及以自己的经验、能力来判断是价值符合,看价值观不虚,因为就像『今日说』说「执行」说道,人是为价值观而执行,当员工不认时,能力再强是没有用的。
怕的是,仅通过面试价值观是很难判断的。
用KW思维来用人
用二八法则就好,80%的员工只是哄托气氛,20%出成绩罢了,尤其是结果导向的营销类工作。所以用下面方法来判断如何用人——
做好以上,就能守正,不出错。熬得时间够长,也能升职加薪。
2.出奇
说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
天马行空写出方案;
逻辑严密细化方案;
洞悉人性修改方案(法律法规下);
用户视角精简方案。
每一点都可以说好长,简而言之,方案要有创意性、严谨性、可执行、简洁化来做好(以后会有文章专门补充)。
(当然,以上还是些基础思维方式,但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像更专业的逻辑、人性、管理学知识也非一篇文章能讲清楚,点到为止,如果有机会,可以再相互交流。)
五、工作内容
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新媒体运营、社群运营、电商运营、应用商店运营、SEO运营、SEM运营、广告投放运营、流量运营、编辑等都叫运营。
而产品的形态又主要分为内容属性产品、工具属性产品、社区属性产品、平台属性产品、电商属性产品、游戏属性产品。
从而,运营是一个工作内容非常细分的工作,很难说一个运营人员,只负责某一件事,所以会围绕运营工作的目的来谈谈运营的工作内容界定。
总体而言,但这些也不是重点,关键是掌握上文提到的本质思考与做事方法。
关于本部分内容,未来会结合其他文章单独说明。
六、工具
工具永远是与时俱进,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知乎这些社区上一搜一大把,找到合适自己的就好。也不赘言。但以后也会在文章里挑一些好用的工具分享。
七、写在后面
从商业规律到互联网行业的商业模式,再到互联网产品属性所对应的产品形态,再到互联网运营技术的底层逻辑,以及工作所需要的思维方法,相关的工作内容与工具,对于一个想了解互联网运营的朋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了。
肯定还有很多细节问题不完善。欢迎讨论。
请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可能是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