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故乡情结(上篇:乡愁)

故乡情结(上篇:乡愁)

作者: 清清小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9-30 10:59 被阅读0次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的故乡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汉水流域,中学的地理老师讲过应属汉水谷地和江汉平原之间的丘陵地带,更接近江汉平原,一个普通的小乡村。

    我在故乡长到十二岁才随家人搬到城里。整个童年和小学阶段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记忆中的故乡永远是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不断变化着的天然风景画。

    那时村里没有楼房,全是清一色的低矮瓦房,每到春夏季节,整个村庄全被大树包围着,远远根本看不到房屋。上学、下学就从田埂地界边穿过。

    春分后一种叫草籽的植物在一块挨着一块的田里肆意地生长,它仅是插秧前的一种底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作物,开紫红色的小花,看去就像翠绿配紫红的印花地毯铺在田里,柔嫩绵软混合泥土的芬芳,对小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每天放学经过时都想在上面躺一会儿。

    相比之下,油菜花更适合远观,因为油菜花的香气太扑鼻、金灿灿的颜色太耀眼,采花的蜜蜂太殷勤,那股子浓郁的春天气息让人不敢直视,也无须走近。

    初夏,插上秧以后的稻田由静谧变得热闹起来,蝌蚪在秧苗间穿梭,转眼就变成了青蛙,人从田梗上经过总会听到青蛙笃笃地从岸上跳下水的声响。

    随着仲夏的到来,知了和蟋蟀,一个高调地出现在白天,一个低调地蛰伏于夜晚,仿佛两个配合默契的乐手,共同演奏独属夏天的交响曲。

    酷暑的晚上则喜欢陪奶奶坐在门前堰塘边大树下乘凉,聆听远处的蛙声,看萤火虫在身边闪烁跳跃,一明一暗,一近一远,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印象最深的当属月明星稀时,偎依在奶奶身边,听她跟乡亲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话家长里短,“老张家母猪下了十四个崽儿,有一个长的像大象,听说城里动物园都来人考察要买走呢”?

    “老李家过门不到一个月的儿媳妇已经跟老李闹分家了”;“老赵家儿子在城里出息了,寄钱回来让老赵盖新房呢;老孙家黄牛吃了老刘家豆苗,两家婆子差点打起来……”

    一个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小故事和淳朴自然的乡土风情,像一粒粒闪亮的珍珠,串起我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秋天的田野呈现出瑞祥的金黄色,稻子熟了,棉花、芝麻、花生也都到了收获的时节,每每看乡亲们你追我赶、挥汗如雨抢收胜利果实的场面,着实让人兴奋,因为只有风调雨顺的好年成,人们脸上才会洋溢丰收和喜悦的灿烂笑容。

    秋收最怕遭遇阴雨绵绵,“秋风秋雨愁煞人”,对于农人来说,莫过于春天播种下希望,秋天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幸的是,在那个指望老天施舍的年代,故乡人早已习惯了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就算前一年颗粒未收,第二年照旧虔诚地遵守农时节气,仍然兴致勃勃地撒种耕耘。对于无法预知的未来,他们有着十足的乐观态度,对于土地更是有着质朴深厚情感。

    故乡的冬天安静祥和,阳光总是羞答答的,雪也下得极节制,种上小麦后的乡亲们稍微闲适些,赶集市就成为一种生活消遣,我小时候农村的集市分单、双两日,奇数日去镇上,偶数日到乡里,不紧不慢的步伐,不近不远的人际交往。

    或者为卖几双手工绣花鞋垫、农闲时编扎的几个竹筐,或者卖上一篮子鸡蛋再买食盐白糖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也或者压根没有什么紧要事,就是想去凑个热闹。

    筹备年货和过新年是老家最隆重、也最有仪式感的大事。从前一年冬月底杀年猪过年就正式拉开序幕,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农历二月二才算真正结束。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非常紧缺,许多美食只在春节期间的餐桌上才能见到,像今天一致认为含致癌物质的油炸食品如油条、麻花、红薯圆子等那些年都贵稀为高档佳肴,鸡鸭鱼肉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孩子们最盼望过新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有期望的内心总是充实的、丰满的。即使平日食不裹腹的家庭,过新年也会想方设法给孩子们解解谗和添置新衣,所以那个年代借钱借粮油过年也是常有的事,只求讨个好兆头,来年的事来年再说。毕竟事在人为,有人,就有希望。

    岁月无声无息地更迭转换,故乡的变化亦是沧海桑田,人与事的变迁犹如白云苍狗。十八年前我因工作调动离开家乡,自此跟故乡的联系更仅限于偶尔不经意间听到的、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消息。

    村东头老黄家孙子集资做生意亏了人也跑路了、狗欢在深圳打工的儿子跟他媳妇离婚了、高铁修到村里了从西河沿旁经过、大伯的亲家老王头的三儿子的小闺女嫁到韩国去了……

    恍惚间,只感觉童年的记忆已然成为人生斑斓影像的背景和底色,渐行渐远,愈来愈模糊暗淡。也许正因为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事儿走着走着就忘了,有的景有的物走着走着就消失不见了,所以才有集体意义上的乡愁现象,即所谓的故乡情结。

    祝勇写过一篇《出走与归来》的随笔文章,以鲁迅的《故乡》和沈从文的《边城》作对比,对两位大师的故乡情结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祝勇认为鲁迅眼里的故乡是萧索的、落后的,令人心生悲凉,所以后来他选择了出走,为破旧立新“呐喊”。

    沈从文眼里的故乡湘西充满原始的、自然的人性,有种不受时间制约的诚实古朴,犹如那个一直等待在古老渡口的少女翠翠,所以他选择了回归,一辈子没有走出内心那个理想的家园凤凰古城。

    出走意味着否定和舍弃,有一种壮烈果敢的决绝,回归基于出走而言,但却是一种有意识的拒绝和退避,针对现代文明。

    鲁迅强调求变,沈从文看重坚守。在个人和乡村故园共同被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身为一个亲历者,我的内心也时时感到一种隐隐的疼痛,为留不住而无情流逝不复再有的,也为深深根植于生命内里永远抹之不去的,一者代表现代和创新,一者代表传统和守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情结(上篇: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su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