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呐喊》:书是活人为活人写的东西,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

《呐喊》:书是活人为活人写的东西,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

作者: 世界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7-05 10:20 被阅读0次

    以前,我只是单纯的觉得文字是有力量的,这不是什么具象化的话。直到今天,看到梁文道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才明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儿,这是我以前不曾思考过的地方。

    可能年轻时,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满足于字面理解,喜欢说一些很大、很空的词,热衷于梦想,渴望表达自己的态度、想法,明确自己的态度,坚持立场,或希望了解自己、洞察世界,以及改变世界。

    于是乎,做了很多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做了很多错事,也走了很多弯路。这是一种我称之为不是病的“病”——它不妨碍别人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离经叛道,却又是合理的。

    我试图解释它,兴许是年轻气盛,兴许是缺乏了对世界的认知,又或者不过是生活中没有遇到真正的问题,才会去聊这些问题。脱离现实,热衷于虚妄和梦想,往往也分不清真和假,好与坏,更多的不过是凭感觉、经验,以及别人说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

    有意思的是,我常将这种行为理解成博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可现实是,我活得很偏执而片面,不理解世俗,也难以适应这个世界。

    这是合理的,却并不合群,这种合理也仅在于我个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常年泡在网上,这让我看不到后面的东西。我常被网上的那些信息所“欺骗”。就已经了解的来说,每次新闻事件的发生,我总是人云亦云,我还将此称之为表达。事实上,事情真的如此吗?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原本该是怎样的呢?我又是带着怎样的一个立场去评价这么一些事情呢?

    我发现,我常常是并不清楚整件事情的经过,缘由,就妄自给出结论。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毕竟我所崇尚的应该是理性的分析,应该具有世俗的理念之余,也有自己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借此能够让更多的人理解这种理性,从而作出改变。

    可就像我说的,我从一开始就离地几万公里,飘在空中,那我说出来的话是什么呢?空中楼阁吧!自我满足罢了!而这样的我,又真的是个例吗?比比皆是。

    以前,我之所以觉得,文字是有力量的,那是源于自己的经验。我曾被别人的文字所治愈、感动,从而作出过改变,我觉得这是文字的力量。可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文字是否有力量呢?我更像是在做一个合理的解释,试图通过文字去理解、去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可说到底,从一开始我就脱离了现实,这样的话对现实主义来说帮助着实有限。

    今天,看到一期梁文道老师的访谈节目,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是为人而读的,书是活人为活人写的东西,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

    有趣的是,访谈中还提到梁文道老师至今保持的一个习惯,如果他知道某个报刊、杂志的立场大概是怎样的话,除了每天看它,他还一定会去看那些相反立场的报刊、杂志。这是一个慢慢培养出来的一种多方面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我想这和梁文道老师所热爱的真理、哲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就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只能解释世界,但不能改变世界。而辩证是哲学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种习惯背后就是辩证关系的一种解读。辩证的看待事物,多方面观察和思考。

    所以说,梁文道老师所说的关于书,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具象的。就如他所言,书是为人而读的,书是活人写的东西,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

    书的内容就像人们交流的信息,而书就是这个载体,它是活人写给活人的东西,哪怕是缅怀过去的人,记录历史,他也必定带着某种表达的意味。而表达有没有力量,有没有生命力呢?如鲁迅之《呐喊》,何以呐喊?几个故事,《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等,他为什么呐喊?他在呐喊什么?读完故事大概就能理解了。

    我想这就是文字的生命力,读书的生命力。哪怕历经久远,哪怕我们和鲁迅并不是在同一个时代,却依旧能够从文字中感觉到共鸣,从而从心理上得到一丝丝的宽慰,在生活之余对生活本身,对生存状态,对理想和现实从而多了一些思考。

    就像鲁迅在《呐喊》中说的那样。他说:“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从字面上理解,似乎这是在讲中医,再讲中医的弊端,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是说中医的作用,在讲人的同情。对,既做骗子,那又何必同情呢?粗看,这是在医生,细想,却不由地想到自己,想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我们是不是常常自欺欺人的,却又对自身的遭遇感到同情,自恋或自怜呢?

    我想这就是文字透露出的生命力,它不仅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同时也在做一些表达,从而引起我们的思考,至于思考过后能否做出改变,这就得看文字所带来的信息是否足够激发人的改变。

    坦白说,当我看《呐喊》之时,我是带着问题去的,我想要寻找答案。对,为什么而“呐喊”?为什么选择“呐喊”这种方式,而不是“医学”?“呐喊”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信息和故事呢?等我看完《呐喊》之后,我有了答案。

    《呐喊》与其说是一种“呐喊”,不如说更像是一面镜子。里面的荒诞和丑陋,哪怕只看上一眼,就心惊肉跳了。这近乎是赤果果的写实,近乎是另一把“手术刀”,将人性和现象一丝一缕的抽筋剥骨,场面尽管描述的平淡而朴实,却细思极怖。

    可惜,现在的人近乎都不看镜子了,不,我说的不是生活中那个镜子,而是心理的,灵魂的,同样也是现实的。少有反省,沉迷于表象,不曾深思。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呐喊”的一部分吧,若只是呐喊,却没有改变,这也算是呐喊。若不想着改变,怎么会呐喊?只不过,为什么呐喊呢?那是因为,需要改变的人很多,仅通过作者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书,需要故事,需要有生命力的表达。这也算是书的生命力的一部分吧——以“自镜”,以反省,以作出影响和改变。


    鹿九

    2019年7月于厦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呐喊》:书是活人为活人写的东西,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ts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