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3年第17次周复盘。本周关键词:复盘。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曾说:
复盘至关重要,通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失败的事情,要认真,不给自己留任何情面地把这个事想清楚,把事情想明白,然后就可以谋定而后动了。
这周,自己一直在总结和反思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模板去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痛点。
在一点一滴的反思总结中,也对自己越来越了解。
这周也看了生财社群中很多牛人的复盘总结,普遍经历过一脸懵逼状态到不断试错,不断找生态位,最终拥有自己的成功路径的过程描述。
让人感觉到,能把一个问题,想的这么透彻,总结的这么到位,清单列的这么具体,想不成功都难。
种种都说明,复盘,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因为通过复盘,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失误和错误;
通过复盘,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正确的道路;
通过复盘,可以评估自己当前的状态,为后续的进步赋能。
一、回顾
1、本周做了什么?
01 写了7篇反思日记,包括每日复盘、成功日记、感恩日记和情绪日记;
02 简书日更7篇,其他平台同步;
03 读了两本书《相信》和《刻意练习》;
04 有氧运动5天,力量训练5天;
05 完成工作内容,完成项目部分收尾工作;
06 五一回老家,看到了很多场景,也勾起了很多回忆;
2、上周目标
01 云笔记资料整理,梳理出自己的常用模板和内容,统一纳入仓库;
02 完成工作的收尾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03 每天日课,坚持每天写反思日记、感恩日记、成功日记;
04 平台输出不少于5篇文章;
05 有氧运动5天,力量训练5天;
06 按照自己的逻辑结构梳理社群资料;
3、完成情况
整体完成度80%,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积累下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二、收获
这周又重新听了樊登讲书《跨越不可能》。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点:如何快速掌握一个新的领域。
方法跟冯唐在麦肯锡学到的方法一致,都是先学基本概念,再去跟高人交流沟通,最后进行实践,这是整个套路闭环。
根据这个内容,我得到了三点启发:
第一,我为什么对这个内容印象深刻。
因为这个内容让我关联了自己以前的知识。
任何知识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于大脑中,否则一定会忘记。
学到的东西,一定要跟大脑中已经有的网络进行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记得住。
第二,学习知识,不管是听课还是看书,一定不要三心二意。
学习的过程,接触的内容密度都比较大,一旦走神就会错过重要内容。
比如昨天下班路上听书,好多细节和自己关心的内容,因为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噪音干扰而导致分心。
一旦分心,也就错过了这个内容,后续再想去补,大概率也就没有了时间。
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定要记住。
第三,学习任何一个内容,一定要学会关联。
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读书,一个好的内容一定要跟其他自己已经有的知识进行关联。
关联的最好办法就是写卡片,问自己这个内容让自己想到了什么,自己曾经有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诉求等。
以上几个问题是针对自己听书过程印象深刻的一个点而引发的思考。
当时在路上,除了这个点印象深刻外,还有一些基本概念也听说过,比如默认模式网络,就是胡思乱想,这个曾经在L先生说的公众号中第一次看到,
后来也在别的书中看到了这个内容。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讲的让人的大脑的一个规律和特点,当你什么事也不干时,大脑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乱七八糟的想法和念头。
表面上什么也没做,但是大脑却处在高度活跃中,导致自己很累。
这是大脑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胡思乱想,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出现精神内耗的原因之一。
当然,默认模式网络,也可以充分挖掘自己现在、过去乃至未来的信息进行整合,可以让人聚焦在一个方面,能很好帮助人去学习。
因此,有好有坏。
那么如何去规避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打开心智》中提到过,我这里有些记不清,需要再翻来书来看一看。
刚看了另外一本书,里面提到冥想去让自己更加聚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再回到刚才的内容。
路上听了这么多内容,让我对讲书产生兴趣,也希望自己可以更好学习和训练这方面。
所以晚上回到家特意搜了搜樊登的相关信息。
想要写好讲书稿,最重要的前提是读书。
如何更快更好地读书呢?
他提到“理解力池子”概念。
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字典,
一个人大脑中预设的知识越多,读书过程理解的就越快。
那需要哪些知识作为铺垫,以便更好打造自己的理解力池子?
需要七个方面的知识:
国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逻辑学、人生经验。
给我了一个启发:
把这七个领域的经典书籍,至少五本,拿出来认真研读。
2、主题阅读,是最高效的研究方法
刚在搜索“默认模式网络”这个概念,通过微信读书搜索功能,看到了很多书中都提到了这个词,可以更好帮我理解和运用。
这个方法值得尝试。
找出100个关键词,用这个方法逐个去解决,应该可以建立起基本的体系。
说干就干,从自己关注的第一个概念开始,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三、不足
重点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式思维能力,显然自己这一点做的不够。
任何一个问题,背后都有本质。想回答清楚一个问题,需要先搞明白这个问题到底在问什么,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以下这个问题:
普通人如何快速建立影响力?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是问的方法论。对于普通人,给你一个方法,你只要照做就可以建立影响力。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里,有三个关键词“普通人”“快速”“影响力”。
需要先去理解和拆解这三个关键词。
什么叫普通人?
看似不好回答,那就反过来问:什么是牛人?
牛人,就是拥有很多关注度,拥有自己的成功的IP,拥有专业的知识背景,拥有强大的影响力,走到哪里都能引起大家的围观。
因此,普通人就是,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没有被人认出来或者被人知道的资本。
第二个关键词“快速”,到底多“快”算“快”?
一年?两年?一个月?
貌似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标准。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都快不了,哪怕采取了再好的方法,你也得首先去消化吸收这个方法,配上大量刻意练习,才能逐步内化和完善。
这个过程,起码需要一年时间。
我们姑且认为“快速”就是“一年”,那么真的能在一年内建立影响力吗?
看第三个关键词,何为“影响力”?
所谓“影响力”,无非就是拥有极大关注度的能力。
不管是专业程度,还是样貌性格,还是赚钱能力,抑或是个人IP,都能快速聚拢起一大批人,这样才能算是有影响力。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
三无人员,如何在一年内,拥有几十万粉丝?
显然,这个单靠自己不太容易实现。
那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做到?
我们先来看看能做到的人,都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
明星,可以通过媒体和平台来放大自己的效应。
短视频上突然爆火的人物,比如前段时间的“陈志龙”,虽然最后是个闹剧,至少不妨碍他短时间内聚拢了20多万粉丝,这种也是利用冲突和反差来达到爆火。
所以,建立影响力,无非是让自己出圈,出格,出位。
当然,达到这个目的有很多种途径,有的人选择急功近利,通过过度消费来达到,但是往往来的快,去的快。
有的人选择慢慢经营自己,努力提升自己,虽然进展不那么快,但是至少可以踏踏实实做到了成绩。
只是速度并没有“快速”这个标准。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好的比别人强,才能有希望变得更好。
如此等等。
批判式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最重要的依然是每天从微习惯开始,满满靠近自己理想中的状态。
四、计划
下周计划:
01 写7篇反思日记,其中包括感恩日记、成功日记和情绪日记;
02 读书2本书,写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
03 有氧运动5天,力量训练5天;
04 简书坚持日更,重要的是能让写作这件事融入自己的生活日常,变成自己本能的一部分;
05 工作完成新的任务;
06 生财有术精华内容整理,梳理出自己的生财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