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时代,有关过年的美好记忆,
有好多好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除夕的一些事情。
第一是扶对联。父亲是教师出身,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每年他放年假在除夕前几天都义务为村民写对联,
一般是给谁家写对联时,谁家的人在场帮忙,
说是帮忙,其实主要就是负责扶对联和放写好的对联,
扶对联就是用双手抓住对联的上部的两角,
随着写对联的进度而慢慢的往前拉,
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还的保证纸张紧贴桌面。
拉的太快了,写对联的速度跟不上,出现了跳格。
拉的太慢了,写对联的纸张就会出现堆叠,
如果纸张离开桌面,纸张与桌面之间处于悬着状态,
就会影响对联的写字速度和写字的效果。
所以,扶对联这个活计人们说起来似乎简单,
但是真的要是做好,做的让写对联的老师表扬,实在是很难。
首先,你的静下心来,专心致志,一门心思都用在扶对联上。
其次,你得注意观察写对联的速度和进度,
他写的快,你就得拉得快;他写的慢,你就得慢慢的拉。
第三,放对联也是一个细活,因为刚刚写成的对联,
字体有大有小,笔画有繁有简,墨汁有浓有淡,力度有轻有重,
有的字的墨汁就干的快,有的字的墨汁就干的慢,
放对联的时候,如果不用心观察,不知道哪个部位的墨汁没干,
稀里糊涂,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乱放,未干的墨汁就会顺势而乱流,
把其他字弄得面目全非,半副对联就作废了。
如果不是本人的对联,那写对联的人就得负责包赔损失,
自己掏腰包花钱买纸,重新写半副对联给人间补上。
这样的出力不讨好,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没人愿意干。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你想想是什么后果,不寒而栗。
除夕前有人专门给父亲扶对联,可是除夕当天,
人们都忙于家务,没有闲人了,可对联又不能不写,
况且需要写的对联所剩无几,于是,父亲就开始抓我来当差。
童年的我,正是贪耍的时候,可是又惮于父亲的打骂,
只好不情不愿来应付差事,没想到这个活计真的不好应付。
由于别的小伙伴都在院子里玩耍,个个高兴的又喊又叫,
把我弄得是心不在焉,身在曹营心在汉,
虽然两只手抓着对联,两只眼经常飘向门外,
一颗贪玩的心早就飞向了小伙伴们,
一心真的不能二用。不是拉的快了,
就是拉的慢了,再不就是纸张高了,
惹得父亲时不时的大动肝火,大骂一顿,
有时候实在是按捺不住就伸过手来打我,
我见势头不对,丢下对联,撒腿就跑。
父亲在无人可找的情况下,只好连哄带唬的把我叫来,
继续为他服务。
后来,父亲发现我还是不专心、不认真,
他也不骂我打我了,而是直接大步走向院里的小伙伴,
告诉他们,他写对联需要清净,让他们到大街上玩耍去了。
这样一来,也没有引诱我的因素了,我就一心一意扶对联了。
于是,父亲写对联的速度就快了不少,
他要争取在除夕的上午把对联全部写完,
因为他还有事要做,他还没有理发刮脸,
而这些事情必须要在除夕的午饭前结束。
当父亲写完最后一副对联,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时,
我感觉到我终于胜利完成任务了,
终于可以去找小伙伴痛痛快快地玩耍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