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辛弃疾 徐州送范倅
该词写于稼轩任徐州知州期间。从写作时间上说,要比《博山寺作》早很多年。但已经有这种率意为之的影子,如“无情水都不管”。须知稼轩是很注意修改揣摩的人,因此率意为之,并非莽撞为之,而是一种刻意用近乎口语的方式融入词中。
只是此词绝大部分仍然中正,不如《博山寺作》那样更大篇幅去为之。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即使宋词高峰时期,词人已经看到端倪,词在远离真实世界。
当然,这种推断是站在文人词的基础之上。相信文人词鼎盛时代,在市井之间,一样会有众多的大众化的词曲传播,它们被冠以淫词艳曲,从而消亡在历史的尘埃。
大众化的东西,需迎合人群需求,这是文人词所不允许的。稼轩词的口语化,在诸多作品中都有影子,包括那阙很是网红的《遣兴》“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可以看出稼轩一直在口语化和文人词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至少在1172年前,他就在尝试将口语化的形式,嫁接到文人词之中。
《遣兴》和《博山寺作》均为稼轩晚期作品。也是半隐居状态下所作。当时对词的理解与十年之前已经不在一个层次。对语言的感知,也更为精准。从而运用也更为率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