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出现之后,手作还有必要存在吗?这个问题是某个平台上看到的,觉得挺有意思的,仿佛在说一个新事物出现,一个旧事物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人工智能的出现,代表科技的进步,手作却意味着落后陈旧。难怪有人会提出这个问题。
人工智能与手作是悖论吗?
世人对人工智能其实有些误解,如果问大多数人什么是人工智能,得到的答案八成是比电脑厉害的超级电脑,能像人一样思考的电脑。
人工智能其实有两个分类,一个是强人工智能,一个是弱人工智能。前者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依据出现过的情景,进行分析记录,以便将来能够使用,主动提升能力。AlphaGo与围棋职业选手的对战就是生动的例子。后者仅仅依据程序工作,升级能力需要人来更新软件版本。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动化生产机械,或者正在使用的手机电脑。
和手作比,弱人工智能已经挺厉害了,更不用提强人工智能了。人工智能淘汰手作,是毋庸置疑的了吧。
对,也不对:弱人工智能,无法淘汰手作。强人工智能基于某些条件,可以淘汰手作。所以人工智能与手作并不是绝对的悖论。
手作的价值
工业革命前,双手致富是现实状况;工业革命后,机械的出现解放了劳动力。到科技革命后,自动化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自然双手制造比不上机械制造,不仅速度上不能比,成品的质量上也不能比。
机械制造的产品都是标准化产品,一个模子出来的。手工制作是没有办法达到标准化的程度,成品间总有差异。差异代表次品率,手作不是工业化时代的选择。
如果手作要被淘汰,那早就在工业生产出现的时候就消失了。但它并没有消亡,这要得益于手作的价值——稀缺性。
工业品泛滥的年代里,标准化产品让品质得到保障,但也让个性逐渐消弭。厌恶千篇一律的东西时,人们就会追逐一些独特的、非工业化的东西,以彰显个性与品位。这就是手作的价值,因为手工制作,所以世上独一无二,绝无重复;因为手工制作,费时费力,偶有的瑕疵反添了真实与趣味,也加强了唯一性,所以独具匠心,是手作者的心血;因为人力成本不低,所以货币价值高。这种稀有与珍贵,不是工业产品可以比肩的。
手作的存在,以其价值来决定,有价值则会存在,若价值被取代,则会消失。就如马车与汽车,最终汽车取代了马车,马车在日常生活中消失了。
如何能取代手作?
手作品的价值就是稀缺唯一性。想要让人工智能取代它,就要考虑是否能取代或消灭手作品的价值。
弱人工智能制作的标准化产品属于批量生产,无法达到唯一性。如果设置一次性生产,其成本增加比人工制作高,因为一次性制作,就意味着相应的模具或样式只能使用一次,使用后即报废。这样的报废会造成巨大的消耗。而人工制作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不会有一次报废的损耗。即便是同一样式的制作,人工完成的两件产品依然可以呈现细微的差别,确定成品的唯一性。
弱人工智能以一次性消耗制作为代价取代手作,终因成本高昂而失败。那么强人工智能呢?是否在一次性消耗制作上有优势?
强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自主学习,那么它学习不同手工制作者的手法,并应用到3D打印上,同时通过算法将每一次的差异植入,且不重复的差异,那么就可以得到一个独一无二的成品。也就是说只要强人工智能能够学会手工制作技法,同时模拟出人工制作的差异性,这样既能避免一次性损耗,又能获得手工品的价值。在此条件下,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手工。
可以取代,不代表消失
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手作,但并不意味着手作不必存在。如前文关于汽车马车的例子,马车从生活中消失,代表它的交通工具价值丧失,但马车也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它原有的价值消失,却产生了新的价值:马车成为了旅游景点项目。
同样强人工智能取代手作,产出独特性产品后,手作的价值似乎消失了,但看看马车就能想到一个新的价值会出现——文化价值。作为文化遗产,它会被人类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更进一步说,人们始终对手工制作怀有敬意——那是人类挑战技艺的成就,如同吉尼斯世界纪录。只要有人想挑战这种技艺,手作就不会消失。所以手作会被取代,但不代表消失。
人工智能出现之后,手作还有必要存在吗?
弱人工智能无法取代它的价值,它有必要存在;强人工智能取代它的价值,它仍有必要存在,其必要性最终在于文化价值。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