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是这样解释人格的: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比较稳定”是关键。
朋友的老公年轻,事业有成,妻子刚生了个儿子,生活如意幸福。
第一次见他时给我的印象是浅,一眼可以看到底,没有分量。人格里有种不稳定的因素,导致不能成熟。他做事勤奋为人也还算真诚,但脸上总有种不自觉的发恨,不针对谁。
生意巅峰时,花钱不在乎,各种名牌,好车。后来大环境下行,没以前红火了。妻子改做了其他。他还坚持本行,虽然不如以前,但维持开销外还略有余盈。不算很差。
但他开始出现失眠,暴躁,自虐等心理状况。
其实生活也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生意差了些,调整调整完全可以忽略。后来聊起他成长,反复提到小时候被母亲吊起来打。他说,他知道母亲是为他好,怕他以后学坏,所以管的严。一直到高中毕业,他说对家没有概念:“可能就是打吧,冷嘲热讽,贬低。”
“我母亲从来没给过我好脸儿,我做什么都不对。”
“再后来,和初恋分手,不相信爱了。”
之前无知的以为,小时候可以忽略无视。成年人的人生才是重点。比如父辈。几乎是在完全缺爱的环境长大,家暴是常事,虽然成长环境恶劣,也遇到很多生存挫折。但他们却一直精神健康的走到终点,并没有出现心理疾病。
而同样遭遇的朋友老公却自然发病,并没有什么大挫折。
同样的遭遇不同的结局,其实是环境。
一个社会风气良好的环境,没有炫富攀比不良竞争,顺应自然的活着,即便有成长的伤也会保持精神健康。
一个浮躁,竞争激烈,欲望无限无法满足的社会,无论怎样都会自然发病。
家暴和成长创伤造成了人格的不稳定和脆弱。这是心理症的关键;而稳定是根基,这根基就是儿时的成长期。
那是不是就是说,为了孩子的心灵从此就不能体罚和批评了,犯错也不能指责了?
孩子的心灵没那么脆弱,正当的体罚和指责造不成伤害。伤害来自不公不爱和精神上的抛弃。
每一个孩子都本能的知道爱的真假。
单亲家庭孩子可以说心理疾病的最大祸根。但我认识一个妈妈,她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她都不会抛弃她。而且也是这么做的,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但孩子有什么困惑都跟她说,她都会认真倾听并给意见。在精神上真正做到了不抛弃,让孩子每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都能心安的知道到这个世界有人与她同在,而不是孤零零的没有支持和理解。这就是稳定人格的根基。
(宠溺和不爱的后果是一样。)
如果不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即便双亲健全的家庭也只是流于形式的陪伴,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举例说,有个家长,家里有钱,为了怕孩子养成乱花钱的毛病。严格控制她花钱。有次孩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每个小朋友的家长都给了自己孩子五块钱,让她们自由支配。这个孩子也高兴的跑回妈妈身边要五块钱,但妈妈坚持原则不给。孩子一下子委屈的哭了。但妈妈还是没给。
这个妈妈是非常欠妥的,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呢?潜意识里孩子会认为,别的妈妈都给了,而自己妈妈不给,肯定是自己不好,不如别的小朋友好,所以不给。
当遇到不公的对待时,孩子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不好,这几乎是本能。在孩子的眼里大人是不会犯错的。所以错的只能是自己。
生活中太多这样对待自己孩子的家长。这也是青春期心理疾病发病高峰的原因。每一个病态的孩子,首先出问题的是家长。最应该看心理医生的也是家长。
除了无知沿用父辈的教育方式外,很多家长是懒惰嫌烦。懒得费神费力琢磨自己和孩子的行为。不从孩子的立场考虑。只顾及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
生存激烈的环境,比如现在,一个稳定的人格对个人对家庭至关重要。我所接触到的人格破裂的心理病患者,都是因为一点小的挫折诱发成长的伤。发病只是一个瞬间,可是治愈却是漫长艰难的,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痛苦煎熬,没有生的乐趣。
朋友老公因为人格不成熟,浅显,又太早成功,显然他hold不住那个位置,后来精神不济生意也越来越差,最后关门了事。
父母是孩子人格稳定的根基,人格稳定是成年人后一切的根基。幼儿是成年人的史前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这跟草原的生物链一样:青草没了,野兔没了,狼就没有了。所以青草对狼至关重要,就像幼年对成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