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书,尤其是对自己非理性部分。几个关键词:峰终定律,大脑两套系统,认知放松,启发式问题及偏见,锚定心理,效用层叠,回归均值,事前验尸等。
峰终定律。我们对一些事情的感受并不是自认为的由量的多少决定,而常常是由峰值和结尾决定。书中给出的例子是做直肠检查,做了十分钟马上结束,与由于被大夫耽误,结束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拔仪器的人相比,谁更可能再来检查?正常理性判断,多数人认为后者痛苦持续时间长,会更不愿再检查一遍,但结果却是相反。这个定律正说明非理性感受对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影响。比如,在生活中,看电影结局对我们的影响;谈恋爱,过程赶不上一个分手;人生,不到最后一刻无法评判。如果从结尾来看,我觉得这个有点类似近因效应,但区别是,峰终效应涵盖了峰值和结尾,也就是还有个顶峰体验对人的影响。
两套系统。大脑有两套系统,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是不需费力,无意识的,比如被人瞪了一眼,你会生气;问你3+7,一下子知道等于10。但问你35*63就需要思考一下了,这时系统一就不那么容易得出结论,就会求助另一个系统,也就是系统二。系统二处理需要思考得,专注的,有意识的事情。比如散步过程中,如果有个人来问你下午演讲要怎么讲,你就会突然停下来,这就说明你从系统一进入到系统二中了,这时你的瞳孔会放大,这是认真的一种表现。系统二的思考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比如法官在处理案子,一般在吃完饭更容易做出恰当的判断。这跟之前听过的《意志力》那本书相通,都是说葡萄糖对身体意志力或思考的影响很大。如果在饭前,缺乏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保持能量会选择对自己有利,却未必公正的决策,如把犯人关进牢房——宁可错判也不能放过。这就给我们启示:你想找人商量一件事或谈判,要考虑对方是不是……饿了,哈哈哈~
启发式问题及偏见。人们往往在处理一个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复杂问题时,喜欢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代替。比如你问他:你对生活满意吗?他不知怎么回答,启发式问题是:你现在心情如何?他就倾向于用现在的心情来代表对生活的态度。这样会导致一种偏见。比如有研究表明人烟稀少的地方肾癌发病率高,很多人就会不敢去居住,他们会简单的认为人烟稀少导致发病率高这一结论。实际上这是小数定律导致的,也就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样本量低,这就可能导致差异量增大,今年和明年的结论都会差很多。人的大脑是不喜欢思考的,这些偏见就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
回归均值。这个概念启发比较大。就是无因果的事件的发生会逐渐趋于一个均值。比如打靶,第一次打得好,第二次很可能不好;而第一次打得很偏,第二次好的可能性极大。这让我想到学生考试。作为老师和家长总是希望学生一直在进步,这次成绩很好,就倾向觉得下次一定会更好,如果没考好,就认为孩子没努力;而上次成绩非常不好,这次一下子提高很多,就觉得一定是通过努力换来的,这实际上也有回归均值的原因,前者忽略了这一点,后者夸大了个人努力的作用。如果能认识到这个原因,我们就不会那么在意孩子成绩的小范围波动,努力是一方面,外在因素,事件的本质规律也是有的。
事前验尸。在事情没发生前,想象发生后如何处理。比如马云开会讨论阿里巴巴是怎么倒闭的。这有点类似提前制定一些预设方案。也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做最坏的打算。但区别是,事前验尸是系统的去商讨一系列问题和解决办法,可能模拟性更强吧。而我们平时更多的是想出更多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去提出可能方案。
生活中,我们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很少意识到非理性对我们有多么大的影响,所以总认为自己的选择一定是对的,甚至很难去改变。因为人对自己的选择或拥有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认同感!没有原因,只是因为是“我”选择的或我自己的东西,这种主观意识就是非理性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去思考一下,自己的选择一定对嘛?非理性的感受占多少,是不是已经对这件事情起决定性作用了,如果是,要不要重新考虑下,要不要听听别人意见。知道了这一点,可能会减少错误决策吧。
每天了解自己一点,慢慢就会更趋于真实!我在做这件事,你呢?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