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七:日用工夫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以因病而药。”
客观来讲,能“觉”时,已经是了不起的状态了。《中庸》将学者分为三类,一是生知安行者,二是学知利行者,三是困知勉行者。从“觉”的角度讲,除了生知安行者,后两类学者都算不上“觉”者。
王阳明讲“觉纷扰”,讲“觉懒看书”,都是一种觉察,前者觉察到外在事物对自己的冲击与影响,后者觉察到内心心境的慵懒。觉察外在事物对自己的冲击与影响也好,觉察内心心境的慵懒状态也好,因为有一份觉察在,才有机会看到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落差,才有机会调适自己的状态,使之臻于完善。
“存天理,去人欲”恰是建立在“觉”基础上的日用功夫。而这个“觉”,与智商无关,甚至与贤愚不肖无关,愿意“觉”便入“生知安行”之境,不愿意觉无非“学知利行”,连学也不愿意学的,只好堕入“困知勉行”之境。后人概括王阳明心学的魔幻功能——“心随境转是凡俗,境随心转是圣贤”。圣贤不过是愿意借自己“觉”的工夫,时时“存天理,去人欲”的人。
生而为人,或者说“学为圣贤”,面临的问题无非有二:
一、外在袭扰
生而为人,难免与他人,与所在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犹太民族流传一个故事,讲一个农夫因为妻子太爱唠叨,儿女们太吵,居住的房子又太小,感到十分烦恼,为此找到拉比,希望拉比能帮他找到解决的办法。拉比希望他将家里仅有的那头牛养在屋子里,一周之后再回来。一周之后,农夫告诉拉比,妻子的唠叨、儿女的吵闹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头牛的粪便以及气味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拉比希望他将家里那条看家狗也请进屋子照看,一周之后再看进展。一周之后,农夫告诉拉比,牛的气味也不是问题了,只是狗和牛之间的冲突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拉比希望农夫将自家的几只鸡也养进屋子,一周之后再讨论进展。一周之后,农夫告诉拉比,没想到那么一间屋子,居然装得下全家。拉比告诉他,你可以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了。
很显然,将牛、狗、鸡弄出屋子的农夫,顿感整个屋子宽敞、舒心了许多。妻子的唠叨、儿女的吵闹瞬间也有了光环,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王阳明讲“觉纷扰,则静坐”,其实就是告诉学者,受到外在环境和他人的干扰时,不妨通过静坐内取天理以存养。与其抱怨与指责外在环境和他人,不如静心存养内心“天理”。
二、内里偏颇
不仅仅外在环境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境,一个人身体的内在境况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
从今天科学的角度看,生理周期、健康状况都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心境。在国外,有50%以上的父母会选择药物干预孩子的多动、寡言。王阳明讲“觉懒看书,则且看书”,表面上看多少有些说教的意味。毕竟想看书时去看书,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觉懒看书”时还能“且看书”,“懒看书”便不是问题了。
王阳明提出“自我修复”的根本法宝是“学为圣贤”,倘要“学为圣贤”,便要“存天理,去人欲”,“觉懒看书”时,“觉懒看书”便是人欲,这个时候反而有意思地促成“且看书”便是“去人欲”。
外相扰时,取内心天理以存养;内生欲时,去内里人欲以存天理,这便是王阳明讲的日用功夫。日用功夫的妙处在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却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致良知”的精进,为“学为圣贤”铺平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