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知道“内卷”这个词,还是在上一周的新生辩论赛上。
两个舍友都是带新生辩论队的学姐,前几次她俩找我去看辩论,我一直不怎么想去。那天辩论队决赛,刚好教学楼停水,我就跟另一个小姐姐去了。
当然其中有很多细节不重要。
辩题是“内卷对年轻人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快速掏出手机搜了一下“内卷”这个词,看了它的标准释义,真的是很感同身受。
“内卷”之前在国内顶尖高校里已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在一所985高校,“内卷”现象真的是无处不在。
就举最简单的例子,之前老师要求写2000—3000字的论文,我写到了2300,就觉得差不多该说的都说完了,再写就是凑字数了。但是当我听到同学写了2800字的时候,我又重新翻出了自己写的论文,加到了2700字。
是的确完善了不少,但是按照之前2300字的话,我也能把我想写的写出来,并且我认为2300字,我花的时间精力和这篇论文能带给我的收益是对等的。
但是我改到2700字之后,又多花了一个半小时,这时候我的所得跟付出就不对等了。但是没办法,可能我所接触到的周围的大多数人,大家的共同思想是,我不想落后,我不想是差的那一个,不管在什么方面。
再有就是没有规定字数的论文,这种论文所体现的“内卷”更为明显。只要求1000字以上,所以大家会不约而同的写到1500字以上,然后就有人写到了2000字以上,再然后就有人给论文配了数据表以及饼状统计图。以此类推,一直到交论文的DDL,大家才“相继停手”,说一句“算了算了,就这样吧。”
可能“内卷”现象会让我们做的事情更好更完美,但事实上,在我个人看来,有些是根本没必要的“付出”。
因为至少很多情况下,我不是为了我想让自己做得更好而去完善,是因为我不想比别人差而去完善,是我看见别人才去完善自己。
这其实就是外力推动下的自我发展,不是不好,只是有一种“被迫”意味。
其实我也因为“内卷”这个词,自己有思考过。
因为前段时间就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心情不好。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每天待在教学楼自习或者在图书馆,为什么就是没有任何提升,为什么还是跟每天有很多时间逛街睡觉的同学一样有很多事没做,有很多事我也不比他们做得好。甚至更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又累又没做好事,反而其他同学轻松的做好了很多事,而且还有时间休息。
因为我可能没那么多的讲效率,我会不自觉的有一种想法就是,反正我今天在图书馆待一整天,先玩几个小时也行,然后就导致自己再想学习的时候,精力其实是跟不上的。
更多时候,我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效率,反而为了显示自己学习时间长,而故意降低自己的效率,营造出一种“我每天都在学习,并且学到很晚”的假象。
这也是“内卷”的一种,因为有时候,就算没那么多事,就算事情提前做完,我也不会回去休息或者是做别的什么事,而是一直很晚回宿舍,就是觉得“自己学习时间足够长”。
但其实是根本没有任何必要。
搭上的时间多,没有效率,还挤占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让自己一直处于过度疲惫烦躁的状态里,没有任何意义。
我记得辩论赛里有位学弟最后的陈述是“闻闻花香,看看星辰,这样的浪漫不好吗?”
我不喜欢“内卷”,也不是因为向往有时间散步逛街谈恋爱的生活。
而是因为我觉得,如果我在被“内卷”,一定是我过多的被别人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干扰到我自己的判断,干扰到我个人的规划,我不能很好的把握住自己,不能很好地自己进行独立思考。
我认为大学给以学生足够的自由去自我安排自我规划自我发展,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一直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因为“内卷”被迫地去争绩点,被迫地去让自己得不偿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