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随笔专栏旅行
拜谒中华人文始祖公孙轩辕

拜谒中华人文始祖公孙轩辕

作者: 千帆过_仍少年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2:43 被阅读0次

    到黄帝陵去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夙愿,终于在戊戌年的岁末,来到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的“中华第一陵”。

    从延安南泥湾机场出来,提前预定好的汽车已经等在了那里。

    这辆2017年款的小白马就是我们这次去拜谒轩辕黄帝的座驾了。

    从延安南泥湾机场的机场大道驶出来以后,向左后方转,不远处就是高速入口,沿包茂高速行驶,一个半小时多一点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你也可以在旅途中间点的“富县服务区”简单的休息调整一下。

    从包茂高速的这个出口下来,穿过黄陵县城就到了位于城北的“华夏第一陵”。

    黄帝陵在每年的淡季(12月1日~2月28日)门票价格是50元/人。

    首先来到的这个宽阔、不对称的半圆型广场叫做“轩辕广场”,这里的地面是用直径0.5米一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而成,寓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轩辕广场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块石碑,上面是郭沫若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你可以站在“沮河”边先远眺一下“轩辕庙”。

    这“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就是因为“长于姬水”而姓姬。

    位于“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又被称为“印池”,寓意是:轩辕黄帝用印之水。传说轩辕黄帝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印池”边的“印台山”就是轩辕黄帝放置大印的地方了。

    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初轩辕黄帝被天帝召回,乘着黄金龙飞升回天宫时,臣民们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

    在这“印池”之上,连接南、北两岸的就是“轩辕桥”了,这座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 66 米,宽 8.6 米,高 6.15 米,一共有九跨。

    走过轩辕桥就来到了主景区,这里主要分为“轩辕庙”和“黄帝陵”两部分。

    一、轩辕庙

    轩辕庙位于“桥山”山麓,“桥山”是陕甘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总面积 566.7 公顷,沮水成U字型三面环绕。

    轩辕庙前的龙尾道,共设 95 级石阶,经过五组台阶逐级登高,寓意着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

    这座仿汉代风格的石质建筑就是轩辕庙的“山门”,庙门正上方“轩辕庙”三个大字是蒋鼎文1938 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

    走进山门,左前方这棵高 19 米,胸径 11 米的古树叫“轩辕柏”,相传此树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所以也称“黄帝手植柏”,古柏距今已有 5000 余年树龄了。

    1982 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 27 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

    1998 年 12 月 9 日,“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黄帝手植柏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被誉为“世界柏树之冠”。

    继续沿中轴线前行就到了“诚心亭”,亭柱上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诚心亭”前有一砖砌壁,上书: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穿过“诚心亭”继续沿中轴线前行,西面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

    沿中轴线继续向北有一座“碑亭”,碑亭面南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广袤幅员三万里,悠长历史五千年”,亭内现存石碑四通,分别镌刻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和蒋介石的黄帝陵题词。这应该是华夏大地上唯一的一处,将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4位领袖人物题词专门陈列一室的地方。

    碑亭东侧前面的石碑是孙中山1912 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黄帝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碑亭东侧后面的一通石碑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 1942 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此碑原立于黄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题字碑代替,现存石碑为重刻碑。

    碑亭西侧前面的石碑上是毛泽东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时,代表中国共产党撰写的《祭黄帝陵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碑亭西侧后面一通石碑是邓小平1988年为黄帝陵的题词,“炎黄子孙”。

    穿过碑亭继续前行,西侧有一块传自汉代的“黄帝脚印石”,这块镌刻有黄帝一双脚印的青石,1956 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 2 公里的周家洼村,周家洼村民间传说是“黄帝黄城巽宫”的所在地,整块青石约一平方米,脚印长 0.62 米,深约 2 厘米,1965 年被移至轩辕庙院内。

    在“黄帝脚印石”旁有一棵“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柏”,史志记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

    每年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经阳光反射甚是壮观,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正前方的“人文初祖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现在看到的大殿重建于明朝, 1959 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正殿门楣上悬挂着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1938 年)夏,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

    “人文初祖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浮雕像是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 147 年)建于山东济宁嘉祥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雕刻而成。

    浮雕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 3.6 米,宽 3.3 米,重 11 吨。神龛与浮雕像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于 1987 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 8 万人民币制作的。

    绕过“人文初祖殿”,北面是占地 1 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广场可同时容纳 5000 人举行祭祀活动,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 guǐ );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 2 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 56 个民族的 56 面龙旗。

    “祭祀广场”东北侧的“龙魂大钟”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的礼器。钟体全高 3.8 米,口颈 2.456 米,重约 12 吨。

    “龙魂大钟”以陕西周原出土的周代铜钟为主型,以汉代画像黄帝功德为主图案,以周原出土的龙凤玉饰和祥云纹为底饰,钟纽为双凤耸立,两侧以双龙为扉棱,钟面正中心为篆体“龙魂”二字。

    “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 6 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峨矗立着“轩辕殿”,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

    “轩辕殿”建筑面积 1700 平方米,由 36 根高 3.8 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 40 米 X40 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体现了“黄帝明堂”的风貌。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屋顶中央有直径 14 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

    “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立着一通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 7.6 米、基座宽 5.68 米、厚 3.48 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 16 吨,石碑正面雕刻的轩辕黄帝像高 3.9 米、宽 2.6 米。

    “轩辕黄帝像石碑”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

    从“祭祀广场”返回,轩辕庙“山门”至“人文初祖殿”的中轴线东西两边,有两条长长的汉代建筑风格的碑廊,碑廊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陈列。

    轩辕庙西跨院陈列的是黄陵县出土的一些文物。

    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为避免军队在大雾中迷路曾造“指南车”,同时史书中也有许多关于指南车使用的记载,但并没有留下图纸和实物。

    这里展出的是2003年由湖南人刘海涛发明的“黄帝指南车”,一种不用金属构件、不用齿轮的指南车,这辆“黄帝指南车”由红木和高级硬木制成,上面没有任何金属构件,没有齿轮,车身全为木质,部分部件由牛皮或绳索连接。车上站立着黄帝,一只手指着南方,不论车体如何行驶,运转,指向永不改变。车高1.95米,长2.05米、宽1.5米,车轮直径1.05米,重约54公斤。

    从轩辕庙的西跨院出来,向右就是前往“黄帝陵”的电瓶车乘车站。

    二、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沮河由西向东绕桥山而过,站在山巅向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也因山而得名“桥陵”。

    从“轩辕庙”往返“黄帝陵”的电瓶车票是20元,单程票是10元。

    电瓶车大约行驶了有4公里,停在半山腰的一个小广场上。

    在半山腰“黄帝陵”陵道入口处有一棵“中华世纪柏”。 “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 2000 年 3 月 7 日)黄帝诞辰日,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它采集 34 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掬黄河、长江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

    从“中华世纪柏”开始,一条通往山顶“黄帝陵”的步道,由宽为5米的260米陵道和195米神道组成,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共277级台阶。

    登陵道途中,建有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神慧。传说,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具有神秘先知。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据说,用“河图”可以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以避邪消灾。

    前面就是195米的“神道”,分为文官道和武官道。

    明朝嘉靖年间树立的下马石,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

    神道边的一通古碑已经用玻璃保护了起来。

    神道尽头便是陵区。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 1.6 米,整个陵园,南北约 210 米,东西约 72 米。

    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

    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里古称“桥陵”,是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史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周威烈王四年(公元前 422 年),后来,桥山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从东门进入陵园,左侧是一座 24 米高的夯筑高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高台旁立有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 1558 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

    《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仙台”是汉武帝刘彻勒兵 18 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在归途经过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 18 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以土堆成,翠柏围之。

    “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汉武仙台”旁的“棂星门”正在维护。

    走过“棂星门”后就是黄帝陵冢了,陵冢前为“祭亭”,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亭柱上有两幅楹联:“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从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阳祭祀大典,多在这里举行,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

    “祭亭”中放置的是一高大石碑,碑高 4.3 米,宽 1.2 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 1958 年 5 月手书。

    在黄帝陵前,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后,还有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 1536 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

    传说轩辕黄帝就是在这里乘龙升天的。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

    黄帝陵冢位于桥山山顶正中,坐西北面东南,高 3.5 米,直径为 16 米,周长 48 米,面积约 200 平方米,陵冢为土冢,扁球状,有砖墙围护。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天地相合”。

    在黄帝陵北端,有一座建筑耸立于桥山之巅,这就是“龙驭阁”,龙驭阁地处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阁正南面书汉隶“龙驭阁”三个大字。

    “龙驭阁”对面的“祈福台”。

    祈福台两侧各有一株“龙角柏”。

    “龙角柏”,又称“麻花柏”,因处于黄帝陵“盘龙岗”龙头上方,对称各一株,形如龙角而得名。

    整个桥山之上古柏参天,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达89.1 公顷,共计有古柏 81600 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 3 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桥山古柏不仅数量多、树龄长,品种也较为齐全,以侧柏为主,还有扁柏、圆柏、刺柏……

    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这条连线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风水宝地,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圣地。

    2019年1月26日于黄陵

    感谢您的观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拜谒中华人文始祖公孙轩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pp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