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情的产生与消失

同情的产生与消失

作者: 多多爸 | 来源:发表于2021-10-01 18:49 被阅读0次

不久之前的经历:一个具有很强共情能力的人,在说及某个群体遭遇的时候,同情意外地不见了。我毫不怀疑这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因此才意识到除了共情能力之外,产生同情还需要很多其他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什么?人是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展出同情能力的?作为一种能力,同情可能消失吗?我们是否应该保住自己的同情?Wiki的Sympathy词条解决了我的所有疑问和猜想,这里选择性摘录一些词条中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结果。(顺便说一下,Sympathy是个写得极好的词条,值得一读。)

同情的定义

同情是对另一个生命体的痛苦或困境的感知、理解和反应。根据大卫-休谟的说法,当人们从只关注自我转向另一个需要被帮助的个人或者人群时,就产生了同情,而能够产生同情地原因是“人的心灵在感情和行动上能够相通”,而且“一个人的行为会被传递给其他人”,因此,当情感很容易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行动。

产生同情的条件

产生同情需要三个条件,包括:

  1. 关注某个人或者群体。注意力一旦从一个群体或个人移开,便很难再产生出同情。从这点上看,无缘无故的恨是非常可能的。“无缘无故”甚至可能是一个必要条件,这样关注这个条件首先就不具备了。
  2. 相信一个人/群体需要获得帮助。
  3. 特定的环境和氛围。
    认为社会需要彼此依赖,认为强者有义务帮助弱者,等等这些信念都有助于产生同情。另外,特定的心境、经验、社会关系、显眼程度、地理上的远近,这些特定的条件都能够影响同情的产生。

神经科学的发现

杏仁核和脑岛(Amygdala and insula)在人们经历情感时(恐惧或者厌恶)会被激活,产生同情时这两个区域也变得活跃。活跃的区域还有一次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这个区域在人们看到充满表情的脸时活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其他人的表情)。神经科学家还发现了当人们看到其他人的情感变化时,自己也产生情感波动的神经学机制。
另外,同情这种情感同时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神经活动。

在幼儿期的发展

同情通常产生于2-3岁期间,也有人认为小孩在甚至在18个月就发展出同情。小孩产生同情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婴儿时期出现的最基本的情感传染,比如一个婴儿哭,同屋其他的孩子也会跟着一起哭。这说明孩子无需有共同经历,就能识别和模仿其他小孩的情感。第二个关键点时是开始模仿其他人的表情。

有学者认为儿童时期由于情感发展产生的同情,与青年时期因为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发展所产生的同情,在面对其他人遭受的痛苦时,有着非常重要的区别。

同情是人成长的内在过程

瑞士的一项研究说明,无论是否有家长的引导,小孩子都会发展出同情心,也就是说同情是人类成长的内在过程。


回到最初的问题:同情是否会失去

上次写这个问题,第一时间就被**了。这次玩点玄的,看看能不能躲得过去。

看下面这个决定同情的函数
s = f(x; y)
s代表同情。x是在某个时间点可以被改变的一组条件(是个向量),比如前面所说对个人的关注度、是否认为其他人需要帮助、以及特定的心境与经历。y代表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已经被确定的变量,包括人生早期阶段的同情心的发展。出于方便,假定
\frac{\partial s}{\partial x}>0 \quad \texttt{and} \quad \frac{\partial s}{\partial y}>0
就是说,增加x能够增加同情。那么反过来想,想让人失去同情,降低x就可以达到目的。y因为是前定变量无法被操控。\partial s/\partial x 有可能是一个跟y没关系的函数:不管一个人小时候多有同情心,一旦x被操纵,都会失去同情。

操纵x是很容易的事情,举个例子:用种族的命运去转移对个人的关注,比如刘慈欣那个著名的吃掉女青年让人类繁衍下去的例子。在这个例子的构造过程中,甚至那两名可以活下来的男性,吃人后所经受的心理上的冲击也被忽略了。

你可以把种族替换成其他宏大的东西,同样可以实现让个体消失的效果。

当观察到恨意在加深、同情在迅速消退,就很难相信x是自发地在变化。一切做得如此成功,我甚至认为这是在参考过心理学研究成果之后被精心、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来的。道理很简单,如果被授予这个任务,你会不会去找文献来看?

只看眼前的话,同情是非理性的,但谁会愿意生活在没有同情的世界?我想保住自己同情的能力。


Update(2021/10/11)

能快速找到含有答案的材料,是问对问题的标志。比如这本《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翻了一章多,感觉这会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

相关文章

  • 同情的产生与消失

    不久之前的经历:一个具有很强共情能力的人,在说及某个群体遭遇的时候,同情意外地不见了。我毫不怀疑这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 2022-03-07 | 《全新思维》第7-8节

    第7节: 共情力——与他人产生共鸣 记住,共情,不是同情,不是惋惜别人的不幸,而是与他人产生共鸣。 看到这段话,我...

  • 《道德情操论》出发点|感同身受的共情

    如何从同情的自然情感到产生稳定的德行?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详细的推演论证了道德产生的过程 1、自然产生的同情...

  • 表面同情的灼热

    同情也许是人与动物所区分的一个界限,会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产生关怀、理解的情感反应。同情是一种普遍性的关怀情感反应,...

  • 今日感悟

    记得之前读到有句话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儿童如果没有同情,他们也就变得没有同情。而给以应...

  • 同情与被同情

    今天约朋友一块去洗澡。 临近年关,天比较冷,也不敢给太阳能上水,尽管有时太阳暖暖的,万一把管子冻炸了呢,还得花钱去...

  • 有感

    我们偶尔会产生同情,也被人同情 我们却无法用同理心对待彼此 同情不会委屈自己,同理心会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智慧苗父母早课堂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儿童没有同情心,孩子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

  • 碎碎念

    同情一般产生于当自觉能力与对方相当,而“我混的比你好”。 偏见产生于“我不懂你那个领域,只是我眼红你的收获。” 同...

  • 增加感情

    什么是感情? 当个体与个体彼此之间产生了相互的某些后天性的(非先天性的)主观感受时,就产生了感情。比如互相同情、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情的产生与消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rr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