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身寒微,虽然有一个膂力过人的父亲,但父亲生前没沾到什么光。长大之后,先是找到了父亲的埋葬地,自作主张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又跟哥哥孟皮相认,获得了孔家的主导权。后来“三桓”之一的孟僖子在外交礼仪上丢了面子,有意提携孔子,这才逐渐走上政治舞台。虽然其中有各种机缘巧合,孔子自身对于成功的渴望,也促使他一步步走过来。如今,楚国向他敞开大门,孔子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然而事与愿违,从一开始,孔子就与楚昭王走上了阴差阳错的道路。
孔子在准备动身离开陈国的时候,恰逢吴国对陈国发起攻击。吴国一直希望将楚国在河南地区的附庸国挖走,进一步孤立楚国。蔡国为了投靠吴国,强制迁徙。然而陈国却不肯就范,吴国为此施加了各种压力,甚至扣押陈国国君,陈国一直不为所动。于是吴王夫差决定出兵攻击陈国。楚国得到消息,不能坐视不理,令尹子西率领楚军前往城父邑(今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东四十里)驻扎,同时请求楚昭王前往城父,大概是为了让楚王为楚军将士壮威。
于是楚昭王从媺郢出发,向西北方向进发,直奔城父而去。而孔子师徒却一路南下,朝着叶邑的方向前行,中间还遭遇绝粮事件,可见中途耽误了不少时间。
楚昭王原本身体就不好,一路颠簸,到了城父之后,很快就病倒,巫师占卜了一下此战凶吉,没想到却占卜出一个绝对的死局。交战不吉,退兵亦不吉。据说当时楚昭王想想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决定将自己的楚王之位让给令尹子西,令尹子西不肯接受,又转让司马子綦和子闾(均为楚昭王庶兄),都被拒绝。楚昭王只得作罢。鲁历秋七月庚寅,楚军在一处名为大冥的大沼泽与吴军稍作交手,双方都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而楚昭王却在城父溘然长逝。
令尹子西三兄弟经过商议,决定秘不发丧,悄悄迎立楚昭王与越女之子熊章立为王,是为楚惠王。
而孔子此时也好不容易被安置在叶公子高的领地。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与楚王的见面,然而等到的,却是楚昭王的死讯。楚昭王去世前各种仁德的段子,开始在楚人中流传。段子一,周大史曾经向楚昭王建议,可以用“禜”这种祭祀手法,将自己身上的灾祸转移到令尹和司马身上,楚昭王却认为,伤害手足的事情自己不会做,宁愿受到上天降灾。
段子二则引起了孔子的兴趣。这个段子说有人占卜认为楚昭王的病症是河水(黄河)作祟的结果,应该祭祀黄河,但楚昭王却认为,楚国领土内的河流主要是江、汉、雎、章,要祭祀也是祭祀这四条河流,河水不在楚人的祭祀范围内。孔子对此大加赞赏:“楚昭王懂得什么是大道,所以他不会失掉自己的国家啊!”
孔子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楚昭王,大概也是想获得叶公子高的好感,并借此将自己声音逐渐传到令尹子西那里,虽然不能与楚昭王见面,但是能见到子西效果也是一样的,毕竟子西是楚国真正的实权人物。
不过有一点孔子非常在意,子西分明有资格担任楚王,却把王位让给楚昭王、惠王父子,有沽名钓誉的嫌疑,背后隐藏的是浓浓的家族意识,容不得外人。如果想在楚国有大发展,首先应该抓住子西的这个特点,作为重点的公关方向。于是向学生们问道:“谁有能力开导子西,劝他不要沽名钓誉呢?”子贡当仁不让地站出来拍胸脯。
于是子贡代表孔子与子西进行沟通。面对子贡的旁敲侧击,子西的心中不免产生疑虑:难道说是想劝说自己称王?然后辅佐自己称雄天下?这一点实在不可想象。子西虽然表面上对子贡的言谈表示认可,但是却不想与孔子再发生什么联系。所以他还是把精力放在楚昭王下葬、迎立楚惠王的事务上。顺便一提的是,楚王的庶子后裔可以用先王的谥号作为族氏,楚景平王谥号的第一个字是“景”,子西兄弟三人就是楚国未来的新贵景氏的祖先。
另一方面,孔子也在尝试与叶公沟通一些政治话题。叶公请教道:“对于治理叶邑,有什么高见?”孔子答道:“取悦近处之人(本地人),招徕远方之人(外地人)。”
叶公又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敢于作证。”孔子说:“我们家乡所谓正直不是这样,父亲为儿子掩饰过错,儿子为父亲掩饰过错,正直就在其中。”
叶公实在无法理解孔子的思维模式,大概还有口音的因素,觉得实在谈不下去了,于是转而向子路打听孔子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问题,子路竟无言以对。孔子还自信满满地开玩笑说,就告诉叶公,自己是一个风风火火,忘了年龄几岁的人啊(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关于治理叶邑问题,事后孔子向子贡解释道:“叶邑有许多大城,而叶公居城却比较小,人心不稳,需要安抚。”然而当着叶公的面,这些话却没有说清楚。大国的贵族即使再颟顸,也不是能够轻易说服,何况孔子这种欲言又止的谈话风格?叶公的态度也逐渐冷淡下来。
楚国有个叫接舆的狂人,有意经过孔子的乘车旁叫道:“凤鸟啊!凤鸟啊!运数已经如此衰败?过去的无法挽回,将来的还能追得上。算了吧!算了吧!如今搞政治的人都不行了。”孔子开始明白,自己在楚国,也不会有什么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