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是指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模拟药物。而安慰剂效应是指当患者接受了安慰剂或假治疗后,病情得到改善的现象。《安慰剂效应》一书的核心观点是: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来自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力,不需要借助药物,我们自己就能让自己更健康。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安慰剂的作用,担心现在知道了很多治疗用药都是安慰剂后对自己不起作用了,但作者认为不用担心,知道其机理后仍然有效。
一、安慰剂效应起什么作用
书中举了一个安慰剂效应的真实例子。1957年美国一位淋巴肉瘤晚期患者赖特被医生诊定活不过一周,在他被注射一种当时广泛看好的新药后,不到一周就可以下床散步。但两个月后,有科学文献公开质疑这种新药的疗效,赖特看后深受打击,病情又恶化。为了帮助他,医生又注射了另一种声称效果更好的新药(实际上只是安慰剂),奇迹再次发生,肿瘤消失了。但两个月后,美国医学会又批评这种新药对治疗肿瘤毫无作用,于是赖特完全失去信心,两天后辞世。
作者认为,安慰剂效应绝不是偶然个例,其作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广泛。比如,“乳房内动脉结扎“被认为是治疗心绞痛的标准疗法,但有研究者设置了假手术对照组进行验证,结果有71%接受假手术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而接受真手术的对照组好转率居然只有67%。
1955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有效的安慰剂”一文提出,即使只采用生理盐水或非药用成分治疗,还是会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被治愈。由此诞生了现代临床试验研究,任何一种新药的问世都必须先排除安慰剂效应。
作者指出,安慰剂效应可不是欺骗患者,无论患者是受教育程度高低、智商高低,只要条件适合,几乎每个人都会对安慰剂产生反应,哪怕你是医生或科学家。而且,安慰剂不仅仅对心理疾病有用,大量生理类疾病,包括像肿瘤这样的器质性病变,都有大量安慰剂效应案例存在。其应用范围还不止于此,安慰剂效应对健康人依然有作用。
有一项研究证明,79%的医学生都会表现出他们所研究疾病的症状,因为他们在研究时会接触大量同类的病人,这种现象称为“反安慰剂效应”。
所以,以后千万不要跟你的孩子强调你们家的遗传病史,也不要对其他人说“你太胖了,你会得糖尿病”之类的话,更不要一有症状就去网上搜索,因为每次搜索后都会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不好的心理暗示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二、安慰剂效应怎么起作用
对于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最广泛的解释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很多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认为他们正在接受真正的治疗,他们相信治疗必然有效,在自我暗示下慢慢好转。
第二种解释是条件反射。在马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经典实验中,由于美食长期伴随着铃声出现,实验中的狗只听到铃声未见到食物也会分泌唾液。安慰剂效应也有可能是,当你习惯了用包着糖衣的药片治病,那么即使你吃的是包着糖衣的糖片,也有可能会习惯性地感到好转。
第三种解释是,临床试验的患者接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受信赖机构的悉心照料让安慰剂效应比积极信念更加有效,因为白衣天使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就代表着康复,当我们感受到被关怀时,就会刺激身体产生生理反应。就像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身和心确实存在某些联系。
还有一种解释是,某些患者病情好转是因为机体自愈,自己就慢慢好了,毕竟人体是一个具有自然康复能力的机体。
作者认为人体的生理状态,其实是你“相信自己会更好”与“认为自己会生病”两种想法之间的博弈,我们的幸福程度对人体自愈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你的健康存在隐患,请认真问自己两个问题:“你认为你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恢复健康,你的身体究竟需要什么?”,认真思考完这两个问题,你就知道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怎么保养都没用了。
三、我们怎样才能变得健康
作者作为一名全职医生,每天要看40个病人,高压的工作让她的生活一团糟,离过两次婚,还被诊断出高血压、早期宫颈癌、早期心脏病等疾病,最后摸索出了一个“六步自我疗愈法”,就是靠这个方法,她治愈了自己。
第一步,是相信自己可以疗愈自己。冥想是很好的疗愈方式,想象一下自己健康的样子,越具体效果越好。还可以查资料,知道病变器官健康时的样子,尽可能地发挥触觉、视觉、听觉甚至味觉等方面的想象力,获得尽可能多的细节,让详细的画面帮助大脑吸收新的观点进入潜意识。还要在大脑中专注于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因为大脑不理解否定,当你告诉你的大脑“我不相信我会抱病终生”,它听到的就会是“我会抱病终生”。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的大脑强调“我会更加健康”。
第二步,找到恰当的支持。这不仅指身边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你的医护人员。当你相信的医生会解决掉你的问题,心理一放松,症状自然就缓解了。最重要的不是与医生的谈话而是信任,像排几天队才拿到的权威专家号,效果就很好。
第三步,倾听你身体和直觉。身体会告诉你它所需要的一切,作者把这称为“内心指示灯”。我们不应该非要等到身体罢工才去听它的抗议,生理症状会在身体和内心指示灯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如果你一直忽视这个声音,就会失去最好的疗愈期。
第四步,诊断疾病的根源。作者独创了一个健康模型——整体健康界标:把整个健康状况比喻成一堆垒起来的石头,最上面也是最不稳定的就是身体健康,下面依次是心理健康、环境、工作与生活目的、社会关系和内心指示灯等因素。下面每一个因素的稳定都会影响最上面的身体健康,而这一堆“石头”被包括爱、感恩、服务、快乐等黏合剂来保持稳固。诊断自己就是每周花时间标记一下这些石头,看看哪块是你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又有哪些是你每天都忽略的?被忽略的很可能就是你产生疾病的根源。
第五步,为自己开具处方。你才是身体的主人,应该成为康复过程中的全职搭档,医生只是被你授予了治愈你的权利,他会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检查和药物,但要由你来决定是否接受,作为你开具的处方。
第六步,对治疗结果放手。作者有个病人患有20年的慢性病,经过三个月的定期会面后痊愈了,作者很激动,因为她的治疗方法生效了。然而这位病人发现自己仅仅凭心理力量就能治愈,却为此浪费了20年,于是抑郁了,尽管身体症状已消失,却几乎无法起床。这个结果让作者不胜唏嘘,她认为如果执着于结果,心理是不会放松的。
作者通过对安慰剂的分析中找到了通过利用自愈能力治病的六步疗愈法,可谓是一个治标的好方法。读完该书,我感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健康的心态,真是抵御疾病和烦恼的良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