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懂这5个关键,书读再多也没用

不懂这5个关键,书读再多也没用

作者: 琦琦爱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9-12 15:47 被阅读0次

    “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了。”

    “知道这本书很经典,可是读不下去。”

    “同样的书,为什么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我读了却和没读一样?”

    你是否常被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困扰?

    很多人认为,读书就是拿起一本书,然后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

    直到眼神迷离,呵欠连天,你听到脑海中有声音在说:“嘿,今天就到这儿吧。”

    读书,成了你的催眠利器。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中,我提到:“读书是讲方法的。”

    不懂方法,读书的效率就低,效率低,获得的满足感就少,满足感少,我们就很难坚持下去。我们会不断怀疑读书的意义,直到最终选择放弃。

    那到底该怎么读书,才能充分获取满足感,最大化地发挥它的价值呢?

    我总结了以下5个关键,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01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前一阵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

    “明明每天下班只想瘫在床上,刷刷抖音追追剧,可一看到朋友圈里同事的每日阅读打卡,以及好朋友参加各种课程培训的照片,整个人就很焦虑。”

    “我也买了一些书,但看着看着就丢在那了,平日里太忙,根本静不下心来。”

    “你看书的时候,脑海中有想要解决的问题吗?”我问。

    “呃...什么问题?”她抬头看了眼天花板,歪起脑袋转了转眼珠,“没想那么多,拿起来就看了...”

    很多人读书就和这位朋友一样,缺乏明确的目标。他们读书,不是为了解决脑海中的某个疑虑,而是为了缓解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

    前者在“进攻”,后者在“防御”,两者在主动性上有天壤之别。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他在阅读世界的探索能力就更强,收获更多,因而也更高明。”

    既然主动对于阅读如此重要,那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呢?

    答案是,找到主动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推动力。

    美国神经语言程序学专家罗伯特·迪尔茨,提出关于改变的“逻辑层次理论”:

    该理论指出,高层次改变必将向下辐射,而低层次改变只有可能影响高层次,并非必然发生。

    也就是说,想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实实在在地发生改变,最佳办法是从更高层次入手,找出自己读书的根本目的。

    你想培养什么能力?对你而言求知与成长重要么?你了解自己吗?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你想与世界创建怎样的联系?

    根本动力有了,主动性有了,再加上科学的方法,改变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02 找出最重要的20%,一读再读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中偶然发现:社会20%的人占有社会80%的财富。这引申出著名的二八定律,即:

    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20%,其余80%都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能带给我们80%提升的其实只有那20%的书,而那20%的书上,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也只有20%。

    再加上兴趣选择和与自身的相关性,筛选下来,我们要读的内容,其实远比想象的少。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有四个递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不管是检视阅读,还是主题阅读,都致力于找出那茫茫字符中至关重要的20%。

    你可以找目标领域的大佬,点开他们的推荐清单;也可以参考豆瓣评分,根据书评摘要以及当前的需求决定要不要读这本书。

    在对书的内容质量有了一定心数后,再通过序、目录、出版人介绍、重点篇章段落、作者总结等大致了解书的主题与思路,确定时间与精力的安排:

    哪80%是需要我花费20%的精力去读的?哪20%是需要我花费80%的精力去读的?

    当然这种分配方式不是绝对的,只是一种思路,理解核心即可。

    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平日里是怎么做的呢?

    就像开头讲述的那样,拿起一本乍看很感兴趣的书,然后从第一页开始。

    别人已经找到并坐上缆车、在核心风景区慵懒地欣赏日落了,你还在入园处哼哧哼哧地游走,对着假山眉头紧锁,思考着接下来的旅途还值不值得。

    03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有段时间我沉迷读书,读完当时就和朋友滔滔不绝地分享,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等过几个月再回头看,只记得当时的振奋与激动,根本想不起观点是什么了。

    典型的学了就忘了。

    但有几本书却例外,即使时隔半年我还能在空白PPT上把核心要点列举出来。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两者的差异呢?

    后来我开始写文章,很快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道和写出来是两码事。

    那些打从心底理解的事物,根本不需要参照原文就能写,而那些需要参照原文的,实际上就是一知半解。

    回到前面的问题,当时我和朋友分享的,其实是趁着记忆新鲜,把作者的原话复述了一遍。

    而那些很久之后还记得的,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一遍遍地将那些内容在大脑中拆解整理,只为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复述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之间,差的是大脑对信息的深度加工。

    心理学研究证实,当我们在学习一样东西时,本质是大脑在在神经细胞间建立连接,塑造新的神经通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并不轻松,甚至相当吃力,根本不是我们以为的把知识放进脑中就完事了。

    我们得分析它的特性,将它与现有的认知进行联系、比较,按照认知系统的规则对它进行整合改造,直至最后安排在合适的位置。

    就像企业应聘员工,或是把一本书安放在图书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提取它,而非遗忘在厚厚的尘埃里。

    那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执行这一过程呢?

    我们可以记笔记,把自己和作者共鸣或相异的观点写在段落旁;梳理思维导图,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构内容骨架,让知识体系化;写书评,把学习到的知识或观点分享给别人。

    归根究底,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判断一本书是否真正属于你的绝佳标准。

    04 学以致用

    在阅读主动性上,我们提到最好带着目的阅读,这个目的越具体,学以致用的效率就越高。

    例如我刚毕业那会儿,连PS都不会,找了份设计的工作,试用期就被领导骂了个狗血喷头。

    我觉得领导骂得很对,设计基础都不好还怎么干活。于是在京东买了一堆相关的书,一下班就窝在出租屋里学。

    晚上学,白天用,很快我的技能水平就上来了,后面遇到一次机会,还得到了董事长的表扬。

    这种学以致用,其实也是很多人工作后看书的主要目的,它时程短、见效快,让你觉得精力没有白费。

    但另一种学以致用,表现起来就隐晦得多,它为的不是短期的功利性目的,而是长远的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

    你想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人与人之间是怎样联结的?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通过读书,你会学到很多牛人的思维方式,也会了解很多世间的真理。

    但越底层的东西越抽象,很长时间你都感觉这些没有用,因为找不到确切的方式去用它。

    如果急于回报,你很可能会中途下车。

    如果你懂得延迟享受,专注思考过程,那正如前面提到的“逻辑层次理论”,你的思想会在不知不觉间辐射到低层次的行为中去,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生活环境。

    这种学以致“用”,更多是长期的、不经意的、发生在潜意识里的。

    即便如此,你还是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速这一改变的进程。例如可以通过演讲、写文章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分享出去,与更多人进行讨论。

    互联网时代,“致用”的方式有很多,就看你是否善于发现。

    05 复盘,开启下一轮循环

    通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我们初步做到将书中知识吸收进自己的脑中。通过学以致用,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现。

    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复盘。

    “复盘”这个词你可能经常听,领导会要求你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次“复盘”。

    记得我在上一家公司时,就一直坚持“复盘”,每天将完成的工作按照1234列下来,然后满足地点击发送键,欢快地打卡下班。

    但其实,这不叫“复盘”,这顶多算记录或总结。

    真正的复盘,是将当前经历与过往认知结合起来,查漏补缺,更新迭代,织成一张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网,以此指导未来的决策实践。

    就比如读书,如果我光是总结读了多少书,记了多少笔记,沉浸在这表面光鲜中,那我永远看不到自己在阅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围棋上的“复盘”,下棋者结束棋局后,会在棋盘上把对弈过程重新摆一遍,思考哪里下得好,哪里下得不好,是否有更好的下法等。

    读书中的“复盘”,是在读了一阵书后,回首阅读过程,思考当初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怎么读的,花费时间和计划有差距吗,学到了多少,在生活中有实际应用过吗等。

    复盘之后,我们会更新以往认知,同时产生一系列问题,这时候,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再一次投入到阅读中去,然后在实践中检验它。

    一轮又一轮,循环往复。

    最后的话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读书纯粹为了娱乐消遣,那想读什么读什么。

    只是别在光阴蹉跎后,一个空虚寂寞的午后,回首曾经求知的自己,上知乎提问:

    ”为什么读了100本书,感觉还是没有用?”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读书活动中你需要注意的5个关键:

    ①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②找出最重要的20%,一读再读;

    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④学以致用;

    ⑤复盘,开启下一轮循环。

    杨绛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我相信,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一定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缆车,即将踏上新的征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懂这5个关键,书读再多也没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uw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