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于写作的书,每次阅读时,总会有茅塞顿开之悟。
但当你真正进入写作时,又没了那种顿开的方法。
但是,文学大师对小说的建议你不得不读,因为他们所谈的写作经验,就像插在高山上的彩旗。
读书写作,就得有唐三藏的持恒之心。须选择适合自己写作风格的书去读。
其实适合自己写作风格的文学大师并不多见,这就要在众多的作家中寻觅。
比如你喜欢了,选择了十位或百位名家大师,而且有几位可能是顶级作家、文学大师。但是顶级大师,并不一定适合让你学会得心应手的写作技能。你得在这十位或百位名家中找到适合你写作风格的他或她,适合属于你喜欢的语言风格,能够心有灵犀,能够通过读他们的作品,达到以心传心。
要找到那个在他的作品中能够无形影响我们,给我们“拈花微笑”的他,然后专一去学习,直到自己上路,直到自己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语言风格。
一个人初去少林寺学武,开始方丈会让一个弟子带你。让弟子来带你,并不是说这个弟子武学功底差,而是在武学基本功上,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造诣。
直到基本的套路你都学会了,然后他给你再教心法,直到你有了一定的坚实功底,在心性上有了一定的修为,方丈才会教你上乘武功。而武学的基础,就是写作的基础。
所以我想到,尽管我们能读到很多诺贝尔文学大师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但依然无法找到入门的捷径。
武学基本功在于扎实的站桩功。而小说的基本功在于一个情节事件中的细节描绘。先不管你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如何的境界。你只要做到如雕刻家的深雕细磨。
小说并不神奇,并不像诗,需要进入心灵。小说就是语言打磨的过程。
打铁匠在火中炼铁,反复锤炼,直到一把废铁成为宝剑。而剑的神奇是来自打铁匠在火炉前汗流背夹,一锤一锤打出来的。那一锤里都有汗流者的心血千念。废铁烧成火红,捶打,水中降温,再烧,再敲,再降温。打一千锤,火中炼一次。这就是千锤百炼。
如果我们写一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边写边读边修改。完成再读再修改,让读者提意见再读再修改。达到“千锤一炼”,将小说三读一改,十读一修,废铁不成宝剑也成宝刀,不成宝刀也成菜刀,但它一定不会成为废铁。
重要的是你的小说写作如何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写作导师,这个导师并不是专指作者本人。你只需要读他的书,向他的作品学习即可。
他是什么流派无关重要,他是哪个国籍无关重要,他是哪个民族无关重要,他是男是女无关重要;只要他、她是被公认的大家。无论是获得诺奖或提名的、未提名的;只要他的、她的语言风格接近你,就向他们学习,直到你写作也能得心应手,下笔运用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