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二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二

作者: 博学的毛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23-07-27 20:04 被阅读0次

今天是住院第三天,除了背上48小时动态心电图,无其它检查项目,安心掛水、吃药,继续读书吧。

前面说的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该如何作息。今天继续往下读,看古人还会怎么说: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地气者冒明。云雾不清,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百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天气是清静光明的,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光明德泽,所以万物能够永远的生存而不消亡。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那么地气不得上应天气,甘露也就不能下降了,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邪气潜藏而不得散发,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禾苗也会枯槁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万物在生长途中便全部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如果自然万物都不失其规律,那么它的生命之气是不会衰竭的。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之气就不会生发,所以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以自心气内虚。如果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之气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衰弱。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很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座.收藏的需要,顺应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摧伐生命的根本,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生长收藏的由来,是盛衰存亡的根本。如果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就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安定,违逆了他就会祸乱,如果背道而行,就会生病,病名为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倡导未病先防,这如同不等到乱世已经发生再次治理,而是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如果疾病已发生再次治疗,祸乱已经形成再去治理,就如同口渴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古人都知道未病先防,而我们今人都习惯小病拖成大病,往往病成真了,就难治了。我也不知道哪里做错了,引发了诸多不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之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yx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