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对于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态度、评价等(即认知)。例如,20℃的温度,有人感觉冷,有人感觉热;三本毕业的学生,有人认为各方面都不行,有人认为还是有优点的;司机主动联系乘客将其丢失的贵重物品归还,有人认为司机道德高尚,有人认为司机煞笔。
本文不谈这种现象的原因,而要强调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许你曾经看到过或自己想到过对这种现象的类似的描述,但也许你没有将这个认知与言行建立对应联系。
没错,我说了同样的话、采取了同样的行为、做了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对我的感受、态度、评价等是不一样的。对方对我的认知(即感受、态度、评价等)是正向的(阳面的)还是负向(阴面的)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我和对方的感情。(为什么呢)
有感情,对方的认知偏向正向;负感情,对方的认知偏向负向。(同样的,有感情,对方认为我意图正当,即相信我;负感情,对方认为我意图不轨,即怀疑我。)
那么对于零感情呢?(零感情在三者中是社会交际中最为常见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看看另外一种现象:对于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有相同的感受、态度、评价等(即认知)。例如,20℃的温度,有部分人感觉冷,有部分人感觉热;三本毕业的学生,有部分人认为各方面都不行,有部分人认为还是有优点的;司机主动联系乘客将其丢失的贵重物品归还,有部分人认为司机道德高尚,有部分人认为司机煞笔。
这些相同认知构成了社会、国家、地区、行业、群体、阶层、组织等的标准认知。(一个人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关于某一事实的认知通常是标准认知。)
同样的,对某人所说的话、所采取的行为、所做的事也有标准认知。
当我和对方零感情时,面对我的言行,标准认知会影响(不是决定)对方对我的认知(认知和得实情有交叉的部分,不等同)。
(我和对方零感情时,也即我和对方初次接触时,对方对我(或者说我对对方)的认知也谓“印象”。)
标准认知的数量几近无限,其中的一小部分会成为一个人全部认知的一部分。面对我的言行,对方没有标准认知(对方没有接受过关于这个事实的标准认知,或者根本就没有关于这个事实的标准认知(相对于标准认知来说,事实是无限多的)。),对方就采用自己的认知。
因而,对方的认知也会影响对方对我的认知。
然而,一个人的思维过程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对方从我的言行中形成认知有思维(思考)过程),进而,情绪会影响认知。因此对方的言行(对方要回应我的言行)不总是按照认知来的(即一个人的言行不会严格遵循认知)。
例如,一位面试者被三位面试官面试,面试官a今天像往常一样上班,面试官b刚被上级臭骂一顿,面试官c刚得知明天将要升职加薪。毫无疑问,面试官a对面试者的评价更为客观,面试官b贬低面试者,面试官c会抬高面试者。
这就是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即情绪会使得对方对我的认知偏离标准认知或其自己的认知。虽然我和对方没有感情,但对方可能会有情绪。
当然,如果面试官bc的职业素养高,那么他们的评价也有可能是客观的。职业素养是一个人理性(理智)的体现,理性使得对方对我的认知偏向标准认知或其自己的认知。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性往往屈从于情绪。因而,从情绪到情感再到感情,一旦这三者介入,多数情况下这三者对对方对我的认知(继而是言行)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
故,在和对方很少接触时(零感情),如果我需要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那么我要做出符合标准认知中正向认知所对应的事实(即表现出符合标准认知中正向认知所对应的言行)。因为①标准认知和对方的认知是既定的,无法改变;②标准认知可以得知,对方的认知难以得知,对方的情绪难以得知。
在和对方接触多时,如果我需要让对方经常正向理解我的言行,那么我要得感情。这时,仅做出符合标准认知中正向认知所对应的事实是不够的,尤其是对方地位比我高时。因为①我和对方接触多时,总会碰上对方情绪不好的时候,此时感情会抵消情绪②我和对方交互中的发生的很多事是没有标准认知的。
注:①本文“认知”一词出现多次,不同地方所指不同。
②感情是对关系的细化;情绪、理性是对人物的细化。
参考文献:
[1]彭聃(dan1)龄.普通心理学(第四版)[M]
[2]艾略特·阿伦森.著.邢占军.译.社会性动物(第九版)[M]
[3]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
[4]王建明,吴龙昌.亲环境行为研究中情感的类别、维度及其作用机理[J]
网友评论